当前位置:天豪文档网 > 教学设计 >

图表类开放性试题的作答实践及教学启示——2023,年全国乙卷历史第42,题的教学启示

时间:2024-10-13 11: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唐业森

(陕西省平利县中学)

审辩式教学视野下的有效学习学生基于一定的情景建构,经历“概念推敲、搜证行为、论从据出”的思辨性学习。图表文献是情景建构的重要史料来源,无论是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高考命题的情景创设上,图表文献都占有较大比例,成为助力学生理解性学习,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测量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掌握程度的重要媒介。但是,图表文献也可能存在着来源存疑、真假存疑、孤证存疑和结构不良等问题,从而影响使用的效果,甚至存在史实性错误。本文以2023 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部分第42 题的评析为例,试析图表类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特点,以及利用图表文献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一般策略。原题如下: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 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择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3 年全国乙卷历史第42 题利用《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创设开放性命题情景,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在题干中引用梁启超《新民说》关于“民德”概念的阐释,已经明示了史料引用者的意图,再加上图表文献更加直观地展示了民德的升降趋势,又在设问上强调了基本的作答要求,可以说这道题的命制指向性比较明确,开放性程度较高,并渗透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能较好地发挥高考检测评价的功能。但是在作答中学生往往是顺应材料的观点,从整体或局部的角度论述社会环境与民德升降之间的关联。较少否定材料中的观点,更缺乏对图表文献史料本身的质疑和求证。我们不妨站在这一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道开放性试题,探寻合理使用图表文献,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一般策略。

(一)考证图表文献史料来源

重视图表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探析所用图表文献是否来自最早形成的史学文本;
其次,要考查图表文献史料是否为最原始的状态,有没有经过修改或再加工。《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系列文章的合集。在梁启超看来,所谓的“新民”者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锻炼激发原有的德性,使民日新、自新;
二是鼓励弘扬新道德,使民纳新、更新。说明“道德”这一话题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阐述关于“道德”的主张,梁启超先后撰写了两篇文章,其一是1902 年的《论公德》,其二是1903 年的《论私德》,后者对前者的部分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题干材料的提示语即是对梁启超关于“民德”的整合说明。实际上《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跟梁启超的两篇政论文章有关,分别是《论公德》与《论私德》,这两篇文章后来被收纳在《新民说》一书之中,而《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末时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二十篇政论文章的合集。至于《饮冰室合集》则是以1932 年由林志钧根据梁启超自选的《饮冰室文集》和遗稿为基础,搜集整理梁启超在各类报刊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包含《新民说》中的系列文章,但也收录了其他类型的文章,共计1 400 余万字。可见《饮冰室合集》并非《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最早的史学文本来源,也不是最原始的状态,而是经过了系列修改。基于以上分析,本题作答如下:

观点1:图表文献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影响史料实证教学的效果。

论述:1902 年至1906 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在《新民丛刊》杂志上发表了20 余篇政论文章,《新民说》便是这些文章的合集。《论私德》与《论公德》是其中两篇影响力较大的文章,《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正是出自《论私德》一文。但题干材料标注的来源却是《饮冰室合集》,虽然《饮冰室合集》包含了《新民说》中的文章,但也收录了其他众多内容,况且在时间上《新民说》问世的时间要早于《饮冰室合集》,因此在标注出处时,建议直接标注为梁启超《新民说》。真实可靠的史料来源是保障图表文献发挥史料实证作用的重要条件。

结论:合理使用文献史料的前提是确保其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鉴别图表文献参考价值

图表文献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原典文献的深入加工或补充完善,然后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可视化的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更加直观地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但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区间所限,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面貌,再加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预设结论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反差,进而影响图表文献的参考价值。在民德统计表中,梁启超总共分了六个等级,数字从小到大代表民德水平由高到低,但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明确阐释将其划分为六个等级的依据。实际上梁启超还制作了一个《中国民德升降原因表》,从国势、君主、战争、学术、生计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重要历史朝代的社会现状,进而作为判别民德高低的依据,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就“民德”变化而言,他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这过分夸大了儒学思想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忽视了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违背了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观点。此外,“民德”并非客观的存在,在实践中难以准确地进行量化统计,再加上一人之民德与一区域之民德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民德,这就使得《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的准确性和存在意义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分析,本题作答如下:

观点2:划分民德等级的依据应该增加民族关系等内容。

论述:民族政策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参照,理应作为划分民德等级的依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共生的多民族共同体,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唐代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各民族间进行贸易往来和通婚,唐朝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奉为天朝,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民族关系融洽,海内生平。到了元朝时期,由于政府推行“四等人制”这一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清朝建立后,逐步废除了民族歧视政策,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因此,民族关系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据,应该作为划分民德等级的参考依据。

结论:民族关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应该作为划分民德等级的参考依据。

观点3:清中叶以后的民德不应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论述:梁启超将清朝中叶以后的民德确定为历史最低水平,一是因为清朝中叶以后国势日衰,吏治日益腐败,社会公德有所下降;
二是因为儒学思想日益走向保守,文字狱、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私德有所降低。但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客观上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对于诚信经营的传统美德的重视也促进了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崛起。再加上这一时期明末清初反正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没有动摇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反而使得儒学思想重焕生机。因此,无论是从公德角度还是私德角度,清朝中叶以后的民德都不应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而应该有所提高。

结论:清朝中叶以后的民德尽管有所降低,但不应处于第六等级。

(三)追溯图表文献创作背景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其相应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的实践,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梁启超、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探索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于是他们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民族觉醒”上来,通过创办进步报刊、发表文章的方式宣传新思想以启迪民智。1902 年至1906 年间,梁启超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在《新民丛刊》上发表了二十余篇文章,而《新民说》则是这一系列评论性文章的合集,主要探讨了如何从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和人生追求等方面培养“时代新民”,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些文章中大量引用了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观点,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有利于树立近代国民意识,提高近代国民素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历史上民德的变化,对于唤醒近代国民的民族意识,促进近代国民的思想解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可以站在梁启超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角度进行概述。

观点4:梁启超对中国古代历代民德的划分对唤醒近代国人的民族意识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中国古代民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民德等级的高低与国势、学术、生计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的现状。重视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进入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为挽救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相继组织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实践,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人意识到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进行思想启蒙,培育新民,于是利用《新民丛报》,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政论文章,“民德”说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通过反思中国古代历代民德的曲折发展,找出影响民德的因素,从而为唤醒民众,塑造时代新民,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结论:梁启超对中国古代历代民德曲折发展的反思对于唤醒近代民众的民族意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实现救亡图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要想更好地应对图表类开放性试题,就要重视对于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将审辩式思维渗透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检测评价等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现任务驱动,加强合作探究,强调审视自我,坚持不懈地追问,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优化生活的“经验”,并形成审慎、理性、包容的开放心态,最终形成敢于挑战、不惧权威、理性判断、审慎抉择的人格倾向和思维习惯,以便更好地服务和指导生活。

历史具有时代性,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才能对历史作出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在多种史料中,图表文献史料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时代内涵,能为历史教学和研究提供更为直观的参考信息。因此,图表类文献史料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情景来源。在作答这一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细节:一是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眼界,重视过程学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探究问题。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能够基于一定的史料得出相对客观的认识,并能够坚持不懈地探究事实真相。三是强化系统训练,重视基本方法的传授,总结作答规律,提升应对开放性试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图表类文献只是开放性试题命题情景的来源之一,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才是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根本之策。

猜你喜欢 民德私德新民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118期)2020-12-08我的秘密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私德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7期)2018-05-14“公德”与“私德”杂文选刊(2018年4期)2018-04-11浅议严复和梁启超的民权说考试周刊(2018年5期)2018-01-18公德与私德的“先后”人民教育(2017年10期)2017-07-17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中学生英语·中考指导版(2008年8期)2008-12-19

推荐访问:启示 教学 开放性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