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关系 商品销售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供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邱金锋(1989-)男,重庆人,学生,正攻读管理学学士学位
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中寻找经济增长 邱金锋 (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 工程造价二班 200712214058
邮编 402160)
【摘要】研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构成指标:居民消费,和专业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居民消费指标在口径范围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历史资料揭示了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也为正确地使用专业统计指标估计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提高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
【关键词】居民消费;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增长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simple analysis of main component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dicators: household consumption, government consump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tistical indicators: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concepts to explain the mutual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in diameter on the scope of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and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y for the proper use of specialized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estimated to constitute the indicators provide an important frame of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umption Government consumpti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一、引言
居民消费消费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关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
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未来时间内的经济趋势,更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二、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
1978 年至 1992 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 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HC SR1 HC-SR1 (HC-SR1)/HC 1978 1759.1
1121.2 637.9
0.36
1979 2005.4
1311.7 693.7
0.35
1980 2317.1
1608.0 709.1
0.31
1981 2604.1
1798.5 805.6
0.31
1982 2867.9
1956.1 911.8
0.32
1983 3182.5
2169.5 1013.0 0.32
1984 3674.5
2574.5 1100.0 0.30
1985 4589.0
3391.4 1197.6 0.26
1986 5175.0
3912.0 1263.0 0.24
1987 5961.2
4562.0 1399.2 0.23
1988 7633.1
5869.6 1763.5 0.23
1989 8523.5
6376.4 2147.1 0.25
1990 9113.2
6509.1 2604.1 0.29
1991 10315.9
7358.5 2957.4 0.29
1992 12459.8
8621.3 3838.5 0.29
注 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
(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 2:1992 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 1992 年。
注 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
三、结果与分析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居民消费与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 1978 年为最小,637.9 亿元,以 1992 年为最大,3838.5 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 1536.1 亿元 ;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 1978 年为最大,36%,以 1987 和 1988 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 29%。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居民收入与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的关系:
图 1:
以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为 Y 轴,居民消费为 X 轴,用选点发确定一条直线,得出共识:Y=0.7242X-24.918(其中 R2=0.9938),并由以上求出系数(CORREL)=0.99691946512,其值十分接近 1,说明居民消费与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有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然后,再次通过上表,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如下(以对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因变量,
居民消费为自变量):
【以下的表用文字表述】
回归分析:
Multiple R 0.99691946512
R Square 0.99384841993
Adjusted R Square 0.99337522146
标准误差 199.79967154
观测值 15
经过方差分析如下:
方差分析: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 1 83842913.704 83842913.704 2100.2781904 9.2512208659E-16 残差 13 518958.81371 39919.908747
总计 14 84361872.517
从方程回归效果图可以看出方程,相伴概率约为0,R=0.9938484,方程拟合较好,条件指数和特征值分别都不为 0,监理的回归方程不存在共线性,从方程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和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系数为证,说明对居民的零售品总额的增加会促使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从方程可以明显的看出,对居民的零售品总额对经济增长起重要的作用。
因此,1978~1991 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99,这一点与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相一致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体制环境中,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与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密切关系。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越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促进作用越大。但是,经济增长越快 ,不一定会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因为,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不 健全、中国居民有节俭的传统、消费率不高,这些都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
消费与经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
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笔者认为,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手段。
1.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从藏富于国转为还富于民,尤其要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公平,让人力资本得到充分体现,让长期被扭曲的劳动力价值回归本位。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有收入保证才能形成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2.要大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根据消费需求结构引导生产结构调整,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使得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改革当前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和个人按照市场供求自主投资决策,为市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实现供求结构平衡。3.要不断壮大中产阶层规模,努力增加中产阶层的消费比重,加快形成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社会结构。中产阶层是最为活跃、最强有力的消费力量,对全社会的消费与产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产阶层市场将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体,中产阶层消费文化将引导整个社会消费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为中产阶层的壮大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要尽快提高其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从而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形成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 结束语
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我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经济增长速度不应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 年中国经济达到 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 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增长观。
五、致谢词
在完成该论文之际,笔者由衷感谢笔者的统计学任课老师刘定祥老师。在课堂上,刘老师的讲课风格深深吸引着我,他的敬业精神和他的工作激情令我折服。刘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教会了我统计学的相关血液知识,带我进入另一片知识的天堂;重要的是,他的风格与魅力让我学会许多的人生哲理,对我以后的人生路是一种借鉴与榜样。在我以后工作事业上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 国家统计局 1994 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R]。
[2] 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D]。
[3]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R]。
[4]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R] [5]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6] 尹世杰. 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及思路[J]. 经济评论, 2004,(01). [7] Emmanue1Skoufias. Consumption smoothing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in Bulgari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 Vol. 32 :PP.328-347
修改和规范后打印
推荐访问:商品销售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居民消费 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