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复习资料

时间:2022-04-13 14:09:23 来源:网友投稿

普通昆虫学复习资料 绪 论 一、简答题 1. 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和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作用的附肢。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外部形态的变化(变态),才能转变成性成熟的个体。

2. 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了解主要纲的主要特征 。

(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血液循环为开放式。

(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身体的腹面。

  体躯分节 触角 呼吸器官 复眼 单眼 足 代表动物 有爪纲 不分 1对 气管     多而不分节   蛛形纲 头胸部、腹部(螨类愈合)
无 书肺 无 2-6对 2或4对 蜘蛛、螨、蝎 甲壳纲 头胸部、腹部 2对 鳃 1对 无 多于5对 虾蟹 唇足纲 头、体部 1对 气门 1对 无 每节1对 蜈蚣 重足纲 头、眮部 1对 气门 1对 无 每节2对 马陆 昆虫纲 头、胸、腹 1对 气门 1对 0-3个 3对 蝴蝶、蝗虫 1、三叶虫纲(trilobita) 体扁平,背面的两条沟将身体分为三部分(已灭绝)
2、蛛形纲(Arachnida)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两个体段 无触角、四对足 蜘蛛、蜱、蝎子 3、甲壳纲(Crustacea)
体躯分为头胸部、腹部两个体 2对触角 至少5对行动足 附肢多为二肢式 鳃呼吸 包括虾、蟹等 4、重足纲(Diplopoda)
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 1对触角 多数体节有2对足 5、唇足纲(Chilopoda)
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 1对触角 胴部每个体节有1对足,第一对足特化为毒爪 生殖孔位于体躯末第二节上 6、寡足纲(Pauropoda)
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 1对触角 3-9体节有1对足 7、结合纲(Symphyla)
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 每体节有1对足,但第一对足不特化为毒爪 每体节有1对刺突和1对翻缩泡 生殖孔位于体躯末第四节上 3、我国在昆虫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了解)
二、问答题 1. 昆虫在地球上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1)有翅能飞;
(2)繁殖力强;
(3)体小势优;
(4)取食器官多样化;
(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能力强。

2. 试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有害方面 一、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 1、农业害虫 :
(1)造成灾害:(2)产量、品质下降:
(3)传播植物病害:真菌、细菌、病毒病 2、 林业害虫:
我国常见森林害虫400余种,主要有:松毛虫:
天牛:
小蠹:
3、其它害虫:
贮藏物害虫:标本虫、米象等 建筑物、桥梁等木材害虫:白蚁 二、昆虫对动物的危害 (1)直接危害:取食、骚扰、恐吓 蝇、蚤、虱子、臭虫、蚊子、胡蜂 (2)间接危害:传播疾病 人类疾病约2/3由昆虫传播,如疟疾,, 鼠疫 ,蟠尾线虫病 昆虫的有益方面 一、传粉昆虫 80%植物为虫媒植物 蜜蜂传粉,使作物增产显著 二、工业原料昆虫 家蚕、柞蚕:丝绸 三、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 四、食用、饲用昆虫 五、药用昆虫 六、文化昆虫 七、腐食、粪食昆虫:
八、科学试材 九、仿生学: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名词解释:
1、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体节为出生体节。

2、后生分节: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节的节间褶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体节。

3、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呈倒Y形的线,旧称头盖线 4、口器:又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 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口器。

5、悬骨:昆虫背部的内骨骼称悬骨,是前内脊两端向下扩大的一对版状脊,有时一对悬骨合为一块,是背纵肌的主要着生部位。

6、内生翅类:
7、外生翅类、 8、翅瓣:双翅目蝇类前翅后缘基部具有一两片膜质瓣,即翅瓣。

9、翅痣:一些昆虫翅两端部前缘具1深色斑称翅斑 10、翅脉、翅脉是翅的两层薄壁件纵横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着支架的作用,主要的翅脉有一定的名称。

11、脉序、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不同类群的脉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在同一类群中又相对稳定。

12、闰脉 :在相邻的两条纵脉之间加插的一些较细的纵脉。

二、简答题 1. 简述昆虫体躯的构造特点。;


昆虫的体躯由坚硬的外壳和包藏的内部组织与器官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感觉与取食的中心;
头部由6节组成 胸部——昆虫的运动中心;
胸部由3节组成 腹部——昆虫生殖和进行新陈代谢的中心腹部由9-12个腹节组成。

2. 简述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并举例。

• 1、下口式: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粘虫等。

•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如蝽象、蝉、蚜虫等。

3. 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其各自功能如何? 触角——1对分节的构造,基本上由柄节、梗节、鞭节3节组成。触角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在寻找食物和配偶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在有些昆虫中触角还有其他的用处,如水龟虫用以帮助呼吸。

复眼——由多数小眼组成,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小眼面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在各种昆虫中变异很大。复眼不仅有感光作用,还能成像;
一般认为复眼能感受外部物体的某种形状、活动和空间位置,辨别照射在眼上的光强度和颜色差别。有些昆虫具有辨色作用,许多昆虫能感受紫外线。

单眼——分为背单眼与侧单眼,由1至数个小眼组成。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而无成像功能。侧单眼还能感受附近物体的运动。

4. 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 1-2 种代表性昆虫。

柄节——基部的一节,通常粗短;

梗节——触角的第2节,较粗小,里面常具有感觉器官,称江氏器,如在雄蚊中是听觉器官;

鞭节——触角的第3节,通常分成很多亚节。在各类昆虫种变化很大,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1)
刚毛状:蜻蜓,叶蝉等;

(2)
丝状或线状:蝗虫、蟋蟀及某些雌性蛾类等;

(3)
念珠状:白蚁、褐蛉等;

(4)
锯齿状: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很多甲虫;

(5)
腮片状:金龟子等;

(6)
具芒状:蝇类特有;

(7)
栉齿状:雄性绿豆象;

(8)
羽状或双栉状:雄性蚕蛾、毒蛾等;

(9)
膝状或肘状:象甲、蜜蜂等;

(10)
环毛状:雄性蚊类和摇蚊等;

(11)
锤状:郭公虫等一些甲虫;

(12)
棒状或球杆状:蝶类和蚁蛉等。

5. 学习触角的类型有什么意义? 触角的主要功能:嗅觉、触觉与听觉 特殊功能:芫菁雄虫触角:交配时抱握雌虫 魔蚊幼虫触角:捕获猎物 仰泳蝽触角:游泳时平衡身体 水龟虫触角:潜水时帮助呼吸 ( 1 )鉴别昆虫种类。由于触角的形状,分节数目随昆虫种类不同而有异。因此常把触角作为识别昆虫的重要特征,如直翅目的触角为丝状,鳞翅目蝶类的为球杆状,蛾类为羽毛状或丝状。

( 2 )鉴别昆虫雌雄:多数昆虫雌雄触角明显不同,如小地老虎等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为丝状。

( 3 )在害虫测报和防治上应用触角的嗅觉作用。

6. 昆虫的口器有哪些类型,简述各类口器的结构特点? (1)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特点:具发达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常取食固体食物,使受害部位遭到破损,产生机械损伤。如叶片被咬成缺刻、孔洞,啃食叶肉仅留叶脉,全部吃光或潜入上下表皮之间蛀蚀,咬断茎杆、根茎或在枝干组织内穿凿隧道,蛀空果实、种子等。eg.蝗虫,白蚁,竹节虫。

(2)
嚼吸式口器 仅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的成虫所特有。

主要特点: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能,上颚用于咀嚼;
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

(3)
舐吸式口器 是双翅目蝇类特有的口器。由基喙 、中喙、喙 、端喙、唇瓣组成 (4)
刮吸式口器 双翅目蝇类幼虫口器。

仅一对口钩 (5)
虹吸式口器 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

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6)
捕吸式口器 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式口器之称。

(7)
锉吸式口器 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

(8)
刺舐式口器 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所特有。

(9)
刺吸式口器 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虱目昆虫的口器也基本上属于刺吸式。不但需要有吸吮液体的构造,还必须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构造。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下唇延长成喙,起保护口针的作用;
口针位于喙内,上唇退化成很小的三角形盖在喙的基部,无功能;
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eg.蚊子,蝉,蝽。

7.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8. 具翅胸节背腹板上沟和背片分别是什么? ( 1 )前脊沟:是具翅胸节背板前部的一条沟,其内的前内脊发达,形成悬骨。

( 2 )前盾沟:位于前脊沟之后,一般与前脊沟距离较近。

( 3 )盾间沟:通常是一条“八”形的沟,大致位于背板的后部,内脊比较发达。盾间沟的形状和位置不很固定,有的种类甚至完全消失。

 由上述的沟将背板分成如下的几块骨片:
( 1 )端背片:是前脊沟前的一块狭带状骨片。

( 2 )前盾片:为前脊沟和前盾沟之间的一块骨片,也比较狭窄,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在直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的中胸背板上较发达。

( 3 )盾片:是前盾沟和盾间沟之间的一块骨片,也是具翅胸节背板中最主要的一块骨片,比其它的骨片显著为大。

( 4 )小盾片:为盾间沟后的骨片,一般呈三角形。

9、单眼和复眼的结构、功能特点、代表性昆虫。

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背单眼——为一般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背单眼生于额区上端两复眼之间,呈小圆形,1~3个,3个时,则排列成倒三角形,位于中线上的称中单眼。单眼由1至数个小眼组成,可形成模糊的物像,也可感受光的强弱。背单眼的有无、数目及着生位置等可用作分类特征。eg.天牛,金龟子。

侧单眼——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的两侧。侧单眼的功能,除了对光有定位作用和一些辨色作用外,还能感受附近物体的运动。侧单眼的数目在各类昆虫种变化很大,常为1~7对不等。侧单眼着生在复眼的位置,是复眼的代表,所以它不会与复眼同时存在。eg.膜翅目的叶蜂幼虫,鞘翅目天牛幼虫。

复眼——昆虫的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的若虫其头部都有一对复眼。位于颅侧区,形状多为圆形、卵圆形。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种类的复眼退化或消失。由多数小眼组成,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小眼面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在各种昆虫中变异很大。复眼不仅有感光作用,还能成像;
一般认为复眼能感受外部物体的某种形状、活动和空间位置,辨别照射在眼上的光强度和颜色差别。有些昆虫具有辨色作用,许多昆虫能感受紫外线。eg.家蝇,蜻蜓。

10. 成虫胸足分为哪几节? 基节——最基部的一节,通常也是最粗壮的一节,大多为短圆筒形或圆锥形,着生于侧板下方的基节窝内;

转节——足的第二节,一端与基节相连,一般较小。在昆虫中,只有蜻蜓的转节是分成2节的;

腿节——常是足的各节中最长、最粗大的一节,腿节的大小常与胫节活动所需的肌肉大小有关,因为胫节的肌肉均来自腿节;

胫节——较细长,大致稍短于腿节,与腿节间成肘状弯曲。胫节上常有成排的刺或齿,末端有锯,这些刺、齿和锯的大小、数目及排列常被用作分类特征;

跗节——通常分为2-5个亚节,称跗分节。各亚节间也都以膜相连,可以活动。有些昆虫(如蝗虫)跗节的腹面有辅助行动用的垫状构造,称为跗垫;

前跗节——胸足最末端的构造。包括生于最末一个跗节端部两侧的爪和两爪中间的中垫。前跗节的构造常有很多种变化,因而成为分类上的常用特征。

11. 常见的成虫胸足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步行足:步行虫,蜚蠊,瓢虫,蝽等;

跳跃足:蝗虫,蟋蟀,跳甲的后足;

捕捉足:螳螂和猎蝽的前足;

开掘足:蝼蛄,金龟子等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游泳足:仰泳蝽和龙虱等水生昆虫的后足;

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攀握足:虱类的足 12. 昆虫的足类型反映哪些生物学习性。

13. 昆虫的翅是由哪部分发展来的? 昆虫的翅是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的,成双层结构 14. 一般将翅分为哪些缘、角和区? 三缘——将翅平展后,它前面的边缘叫前缘;
后面靠虫体的边缘叫后缘;
在前缘和后缘之间的边缘叫外缘。

三角——在翅基部的角叫肩角;
前缘与外缘的夹角叫顶角;
外缘与内缘的夹角叫臀角。

四区——翅基部具有腋片的三角形区称为腋区;
腋区以外的区通称为翅区;
翅区由2条摺分为3个区,臀摺把翅区分为前面的臀前区和后面的臀区;
在翅基部后面有一条轭摺,此摺后面的小区称为轭区。

15. 根据翅的质地和被物的不同,可将翅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1)膜翅 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等 (2)毛翅 如毛翅目昆虫的翅 (3)鳞翅 如蝶和蛾的翅 (4)缨翅 如蓟马的翅 (5)半覆翅 如大部分竹节虫的翅 (6)覆翅 如蝗虫叶蝉类的前翅 (7)半鞘翅 大多数蝽类的前翅 (8)鞘翅 鞘翅目昆虫的前翅 (9)棒翅 双翅目昆虫与雄蚧的后翅 16. 昆虫翅的连锁类型,并举例。

( 1 )翅轭连锁:前翅的轭区在基部有一指状突起,飞翔时紧密地卡住后翅,使前后翅保持连接,这类连锁器就称翅轭连锁,主要发生在较低等的蛾类中,如蝙蝠蛾。

( 2 )翅缰连锁:大多数高等蛾类后翅前缘基部有1-9根硬刚毛(一般雄蛾一根,雌蛾 2 -9根),称翅缰。而在前翅腹面基部近中央处有一簇毛或鳞片形成的钩,称翅缰钩,飞翔时,后翅的翅缰插在前翅的翅缰钩内使前后翅连成一体,这一类连锁器就称为翅缰连锁。

( 3 )贴接连锁:鳞翅目蝶类和一些蛾类(如枯叶蛾),后翅肩角膨大,并且有短的肩脉,突伸并紧贴于前翅后缘之下,使前后翅协调起来,这一类称为贴接连锁,也有人称为膨肩连锁或翅抱型连锁。

( 4 )卷褶连锁:在同翅目的蝉类中,前翅的后缘有一向下卷的褶,后翅的前缘有一段短而向上卷的褶,依靠这两个褶使前后翅钩连在一起。

( 5 )翅钩列连锁:在膜翅目昆虫中,前翅后缘有一向下卷的褶,后翅的前缘有一排向上弯的钩,称翅钩列,飞翔时,翅钩列钩在前翅的卷褶内使前后翅连接起来。

17. 说明昆虫产卵器、交配器的构造。

外生殖器是昆虫用以交配和产卵构造的统称,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雌虫的产卵器:产卵器常为管状构造,由3对称为产卵瓣(valvulae,单数valvula)的瓣状构造组成:
第一产卵瓣、腹产卵瓣、第一生殖突 第二产卵瓣、内产卵瓣、第二生殖突 第三产卵瓣、背产卵瓣 雄虫的外生殖器统称为交配器,构造比产卵器复杂,着生于第9腹节上,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

(1)雄性外生殖器的类型 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可分两大类,一类为比较原始的昆虫如原尾目、蜉蝣目及部分革翅目昆虫所具,其外生殖器具有成对的阳茎(见下图A,B),另一类为多数有翅亚纲的昆虫所有阳茎为单一的管状或叶状构造。

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结构 ①阳茎(phallus);

②抱握器 18. 弹尾目的腹部的三对附肢分别是什么?区分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类幼虫 黏管:第一腹节 握弹器:第三腹节 弹器:第五腹节 鳞翅目幼虫一般有5对腹足,着生于第3—6节及第10腹节上,第十腹节上的一对又称为臀足。腹足常有减少的现象 膜翅目叶蜂类幼虫也有腹足 ,但从第二腹节就开始有腹足,而且一般为6—8对,有的可多达10对,腹足的末端有趾,但无趾沟,这是与鳞翅目幼虫的一点明显区别.  三、问答题 1. 结合实际,试述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

1 .根据作物的被害状来确定害虫的种类,指导测报。为害农作物的害虫主要有咀嚼式和刺吸式两大类,由于口器的构造和取食的特点不同,作物的被害状也不一样,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固体物质,咬食植物的各部分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如蝗虫,粘虫等把叶子咬得残缺不全,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把叶子卷缩成卷,躲在里 面为害;
玉米螟、二化螟先在茎杆上咬个洞,然后钻进茎杆里去为害。植物被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为害后,不影响外形的完整。只造成生理伤害,植物叶部被害,常出 现各种斑点或引起变色,皱缩、卷曲等,如蚜虫、叶蝉、飞虱等。所以,熟悉昆虫口器类型与被害状特征后,即是害虫已离开寄主,根据被害状也能大致判断害虫的 种类。

2 。用来进行分类:昆虫的口器构造是昆虫分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昆虫的口器,结合其它特征可以区别一些大的类群。

3 。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提高防治效果:杀虫剂中有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等。在防治咀嚼式口器昆虫时,可使用各种胃毒剂喷在植物表面,害虫在取食时,将 有毒物质吞入肠内,引起中毒死亡。对于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由于取食时是以口器刺入植物组织中吸收汁液的,喷在植物表面的毒剂不能进入害虫肠内,因而使 用胃毒剂效果不好,必须使用内吸剂进行防治。触杀剂可兼治两种口器的害虫。

2. 研究昆虫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有何意义 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 一、 名词解释 1.皮层溶离:在脱皮过程开始时,皮细胞首先进行有丝分裂,皮细胞由原来的扁平状变为排列紧密的圆柱状,由于皮细胞形状的改变所产生的表面张力导致在皮细胞层与内表皮之间产生一个小的间隙,这一过程叫做皮层溶离。

2.鞣化作用:醌类物质同表皮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交联,形成鞣化蛋白使表皮变硬的过程。

3.消化系数:食物通过消化作用后,一部分变成为可吸收的养分,另一部分则不能吸收而排除体外,可消化吸收的部分与消耗食物的比值,称消化系数。

4.食物转化效率:指一定时间内被消化的食物,吸收后转化为虫体组织的百分率,用以衡量食物的营养价值。

5.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吸回肠内的过程。

6.排泄循环:: 7.外闭式气门:一种具有关闭气门腔口机构的气门。开闭机构包括 1 对卵圆形、基部相连的唇形活瓣,包围在气门腔口的四周,两片活瓣可以相对地启合。

8.内闭式气门:主要控制气门腔内气管口的大小,大多数昆虫的气门,特别是腹部气门常具有这种开闭机构。在气门腔口,有密生细毛的刷壮过滤结构。

9.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0.神经节: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11.静息电位:在神经细胞的外周液体中,含有高浓度的 Na+ ,低浓度的 K+ ,并有 Cl- 为主的阴离子,与此相反细胞内部含有低浓度的 Na+ 与高浓度的 K+ ,除 Cl- 以外,尚有部分有机阴离子,当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 K+ 可以自由进出,但 Na+ 则不能通过,结果 K+ 沿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膜外, K+ 向外扩散的结果,使膜内相对留下了较多的负离子,此时膜两侧便会出现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阻止 K+ 继续向外扩散,离子浓度与电场强度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状态,此时膜表面电位正于膜内,膜两边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est potential)。

12.动作电位:当神经的某一部位接受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兴奋使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体液中的 Na+ 进入膜内,致使膜表面电位下降,膜内电位上升,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甚至内外电位反过来,造成膜的去极化(depolarzation),形成脉冲形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13.突触传导:神经元之间在组织学上的间断性,使动作电位不能直接通过突触,而必须借助神经递质进行传导。

1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5.昆虫激素:昆虫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经体液运至全身各处 ,对昆虫的生理机能、代谢、生长发育、变态、滞育、生殖等起调节控制作用。

16.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种件或种内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

17.受精:是卵子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的过程。

18.授精:两性交配时,雄虫将精液或精珠注入雌虫的生殖器管内,使精子储存与雌虫的受精囊中的过程,称为授精。

二、简答题 1.简述昆虫体壁的构造及其表皮的化学成分和各层的主要功能. ⑴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

⑵表皮的化学成分包括几丁质(chitin)、蛋白质、脂类、多元酚及其氧化酶、色素。

⑶表皮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各层功能如下:
内表皮:具有储备营养成分的功能。

外表皮:昆虫脱皮时,外表皮全部脱去。在内外表皮之中常有孔道贯穿,是表皮磨损及在表皮鞣化过程中由皮细胞补充供应所需物质的通道,有些昆虫孔道基部有孔道轴丝,在皮细胞和内表皮之间起加固作用。

上表皮:表皮的最外层,覆盖于昆虫的体表、气管壁及化学感受器表面。该层不含几丁质,上表皮的层次依昆虫种类而不同,从内向外分为表皮质层、蜡层和护蜡层。

表皮质层—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薄而质密,性质稳定,对极性基团有特殊的亲和力。内层厚而疏松,在修复伤口时具有鞣化受损表皮的作用。

蜡层—位于护蜡层和表皮质层之间,对于虫体保持水分具有重要作用。

护蜡层—上表皮的最外层,由皮细胞腺的分泌物覆盖在蜡层上形成,具有保护蜡层的作用。

2.简述昆虫的脱皮过程及其脱皮的激素调控 ⑴脱皮的过程包括皮层溶离、旧表皮的消化和新表皮的沉积等一系列连续的生理过程。

⑵昆虫的脱皮受两类激素的调控,脱皮激素(前胸腺)和保幼激素(咽侧体)。

(脱皮激素的作用是发动皮细胞进行表皮形成过程,以及成虫器官芽开始发育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保幼激素能够促使幼虫结构的生长发育,同时抑制成虫结构的分化和发育。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可以改变脱皮的方向和延迟成虫特征的出现时间。在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存在的情况下,发生从幼期到幼期的脱皮过程,当保幼激素的浓度降低时,发生从幼期变蛹的过程。脱皮激素直接作用于皮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而启动脱皮过程。保幼激素则作用于细胞核物质,决定脱皮过程的形态表现途径。)
3.简述昆虫体壁色彩的形成原因。

⑴色素色:又称化学色,是昆虫着色的基本形式,这类体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形成各种颜色。

⑵结构色:又称物理色,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勾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射或干射而产生的各种颜色。如甲虫体壁表面的金属光泽和闪光等是典型的结构色。

⑶结合色:又叫合成色,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如紫闪蛱蝶翅面呈黄褐色(色素色),同时也有紫色(结构色)的闪光。

另外,环境因素对色素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温度、湿度、和光等,高温使色彩变深,低温则变淡。

4.简述昆虫中肠围食膜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⑴围食膜由平行排列的几丁纤丝组成,纵横的几丁纤丝相交成60°或90°的网格结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充塞在网格间隙中。

⑵具有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的作用,并有显著的选择性穿透功能。对消化酶和已消化的食物成分是可以穿透的,但食物中的未消化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则不能穿透。还有保存消化液的功能。

5.简述昆虫循环系统的特点 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它的体腔就是血腔,所有的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虫的血液兼有哺乳动物的血液及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昆虫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低,血量大,并随着取食和生理状态的不同,其血液的组成变化很大。

6.简述昆虫主要血细胞的种类及其机能 血细胞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受伤或感染的情况下,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补充,亦可通过造血器官或造血组织来补充。

①原血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能够转化为浆血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分裂来补充血细胞。

②浆血细胞:是一类形态多样的吞噬细胞,可转化为粒血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异物,同时也参与包被和成瘤作用,因此是重要的防卫血细胞。

③粒血细胞:可以分化为其他类型的血细胞,主要功能是储存代谢,此外还参与防卫作用。

④珠血细胞:由粒血细胞发育而来,具有储存和分泌作用。

⑤类绛色细胞:是一类大小和形态多变的血细胞,主要参与物质代谢和分泌作用。

⑥凝血细胞:由粒血细胞发育而来,主要功能是凝血和防卫。

7.简述昆虫马氏管的构造和机能 ⑴马氏管由单层真皮细胞组成,外面为基膜,向管的一面具有缘纹,缘纹通常在基部呈刷状,在端部呈蜂窝状,真皮细胞的基膜高度内褶,内质网在细胞的中部形成复杂的网络,且和线粒体伸入顶部的微绒毛内。马氏管常分布一定的肌肉,使其在血腔中伸缩或扭动。另外在马氏管的最外层还有许多微气管分布。

⑵主要机能:①维持体液循环液流;
②移除代谢废物;
③调节血液渗透压,保持水分和离子的平衡。

其他机能:①分泌泡沫和黏液;

②分泌丝;

③分泌石灰质。

8.简述昆虫的气门及其开闭机制 根据开闭控制气门部位的不同,可将昆虫的气门分为两类:
外闭式气门:一种具有关闭气门腔口机构的气门。开闭机构包括 1 对卵圆形、基部相连的唇形活瓣,包围在气门腔口的四周,两片活瓣可以相对地启合。在气门的内面,有一条起源于基节窝边缘突起上的闭肌,闭肌的上端连接于活瓣基部的一块骨片--垂叶(selerotic lobe)上,当闭肌收缩时,将垂叶下拉,使两片活瓣闭合;
当闭肌松弛时,活瓣由于垂叶本身的弹性而张开。蝗虫、蜜蜂等。

内闭式气门:主要控制气门腔内气管口的大小,大多数昆虫的气门,特别是腹部气门常具有这种开闭机构。在气门腔口,有密生细毛的刷壮过滤结构。

开闭机构主要由 3 部分组成:闭弓(closing bow),由气门腔壁骨化而成,呈新月形或半圆形;
闭带(closing band),由闭弓相对一面的气门腔壁特化形成的柔韧内褶,可突入气门腔内;
闭肌(occlusor muscle)和开肌控制闭带活动,当闭肌收缩时,牵动闭带推向闭弓而将气管口遮蔽,当闭肌松弛、开肌收缩时,将闭带拉回,气管口开启。气门腺主要用于水栖昆虫中,用以在气门表面分泌一层疏水性的物质,便于呼吸。

9.简述昆虫的呼吸方式 ①体壁呼吸 有些昆虫没有器官系统,或仅有不完整的气管系统,气体交换经体壁直接进行。

②气管鳃呼吸 一些水生昆虫如浮游目和蜻蜓目的稚虫,体壁的一部分突出呈薄片状或丝状的结构称气管鳃,其内分布有丰富的气管,昆虫利用气管鳃和水中氧的分压差来摄取氧气。

③气泡和气膜呼吸 水生昆虫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一部分水生昆虫的幼虫或成虫的气门减少,腹部末端常形成长的呼吸管,上面有气门开口,气门周围因分泌有油质或生有拒水毛。呼吸时常以体末端倒悬与水面上,利用分泌油质或拒水毛打破水的表面张力,从空气中直接吸氧。另一些种类的昆虫能利用气泡或气膜呼吸。如龙虱。

④气门和气管呼吸 绝大多数陆栖昆虫的呼吸方式。昆虫依靠系统的通风和扩散作用,使体内各组织直接吸取大气中的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

⑤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 与水生昆虫相似,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通常依靠体壁的渗透作用从寄主体液或组织中摄取氧,或以气门穿透寄主的体壁从大气中获取氧。

10、简述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①体壁肌 体壁肌由长条形的平行肌纤维组成,着生在体壁下面或体壁的内突上,司体节、翅及附肢的运动。体壁肌至少有一端连接在体壁上,在连接处,肌纤维膜与体壁通过附着纤维相连,有的附着纤维穿过皮细胞和原表皮中的孔道到达上表皮层,形成半桥粒连接,它们能抗脱皮液的分解,直到脱皮时才与上表皮层分离。附着纤维还常常向内延伸,形成内突的肌腱 。体壁肌按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分为:
1 .管状肌 其肌纤维呈管状,核和肌浆位于中央,沿中轴呈纵向排列,肌原纤维和线粒体呈放射状相间排列。

2 .束状肌 束状肌的肌纤维和线粒体位于中区,细胞核和肌浆位于外周的肌膜下方。如鳞翅目成虫的胸肌,金龟甲的足肌。

3 .纤维状肌 纤维状肌的肌原纤维的直径较粗,细胞核和线粒体都位于肌原纤维之间,肌膜不明显,沿着肌原纤维周围内陷很深,如蜜蜂的间接翅肌。

②内脏肌 内脏肌是包围在内脏器官外面的肌肉,有些是排列比较整齐的纵肌和环肌,另一些是排列不规则的网状肌肉层,这些肌肉的功能是使昆虫的内脏伸缩和蠕动。还有一部分内脏肌混在结缔组织内,形成结缔膜的一部分,如体腔内的隔膜、消化道的嗉囊壁和卵巢外面的围膜等。

组织结构 • 肌细胞 肌肉是肌细胞的总称,肌肉运动就是肌细胞活动的表现。肌细胞呈细长的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肌纤维是一个大型的多核细胞,外面包有肌膜,肌膜上有微气管分布,肌膜垂直内陷分化成许多横向小管构成肌肉的横管系统,肌膜两侧有内负外正的跨膜静息电位,传递神经脉冲。在肌原纤维之间,有许多纵行的小管网络,构成纵管系统,它们由内质网分化而来,因此又称肌质网,肌质网与横管系统连接,是储存、释放、在摄取启动肌丝收缩离子的主要场所。肌原纤维间还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线粒体即肌粒,是肌原纤维收缩时 ATP 的直接供应者。线粒体附近还有穿过肌膜的微气管,为线粒体氧化代谢提供充足的氧气。昆虫内脏肌的肌纤维通常是单核的,而体壁肌大多是多核的。

• 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是肌细胞特化的功能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由粗细两组蛋白肌纤丝聚合而成,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状构造,使整个肌纤维呈现分段现象,因此昆虫的肌纤维亦称横纹肌。在明带中部有一薄膜横贯其间,肌原纤维就连接于此膜上,此薄膜称端膜。两相邻端膜之间的部分构成了肌小节,肌小节是肌细胞进行收缩的基本单位。肌小节包括暗带和两端明带的个 1/2 所构成的部分。在暗带中央,还有一小段颜色较淡的区域,称中带或 H 带。中带中央又可分出一条横向的暗线称 M 线,有的昆虫在端膜和暗带之间还有副带。在昆虫的暗带部分,粗肌丝和细肌丝相间排列,并有一定的数量比,而在明带,仅有细肌丝。

11、简述神经元的基本构造、类型和功能 一、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原,它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体,及由此发出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主干部分叫轴突,有时在主干上可能有侧枝,在轴突的末端分出很多像树根状细小的纤维,传入神经冲动的细小纤维叫树状突,传出神经冲动的细小纤维叫端丛。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含有细胞质和线粒体的薄膜,称神经围膜。

二、神经原的类型和功能 神经原从形态上可分为单极神经原、双极神经原和多极神经原。从功能上可分为感觉神经原、运动神经原和联络神经原。

1 .感觉神经原 是传导体表或体内感觉器发出的神经冲动到中枢神经节的神经组织,一般位于体躯的外周部位、体壁的内面、消化道壁上和生殖器管表面,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原。

2 .运动神经原 是将中枢神经节内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的神经组织,一般位于神经节内四周边缘,神经鞘下面,常为单极神经原。

3 .联络神经原 一般位于脑或神经节的周缘,为单极神经原,其树状突和端丛分别联络着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原,起联络作用。

12、简述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个位于头部的脑和一条位于消化道腹面的腹神经索。脑与腹神经索之间,以环绕在咽喉两侧的围咽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则由咽喉下神经节以及体神经节和纵横相连的神经组成。连接前后神经节的神经,称为神经索;
横连的神经,称神经连锁。

一、脑 脑是联系和协调的中心,它联系着头部所有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以及口区、胸部和腹部的所有运动神经元,并调节内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从而调节昆虫的一切行动。如:生长、发育、生殖、休眠及滋育等。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

二、腹神经索 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包括头部的咽喉下神经节和胸、腹部的一系列神经节和神经索。

咽喉下神经节位于头内咽喉的腹面,是腹神经索的第 1 个复合神经节。咽喉下神经节发出的神经主要通至上颚、下颚、下唇、舌、唾管及颈部的肌肉等,咽喉下神经节既是口器附肢活动和协调中心,又能显著地影响虫体的活动,并对胸部神经节的神经中心具有刺激作用。

13、简述昆虫感觉器官的构造、种类和功能 一、感触器 昆虫感受环境和体内机械刺激的感受器,称感触器,机械刺激一般包括实体的接触、身体的张力、空气的压力和水波的振动等。

昆虫感触器的表皮部分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典型的感触器常有较长的表皮外突,如感触毛,可在离体较远的范围内感受刺激,内部含有形成表皮突起的毛原细胞和一个较大的感觉神经细胞,最常见的感触器有毛状感触器和钟状感触器。

毛状感受器的表皮突起大多为刚毛状,也有刺状和鳞状的,分布于体躯各部位和附肢上,如翅基、触角、产卵器及尾须等。昆虫触角上含有的毛状感受器数量很多,它们对气流的压力变化很敏感,使得有些昆虫能在黑暗中飞行不致碰撞。很多毛状感觉器还兼有感受化学刺激的作用,这种感受器常包含几个感觉神经细胞,但其中只有一个细胞的端突联接着毛窝膜(感触器的结构),其他细胞的端突或树状突伸入毛腔内,可以感受渗入的化学物质。

钟状感触器的表皮部分为薄壁、圆形或椭圆形的钟状突,四周的体壁常特别突出和加厚,神经细胞的端突延伸至钟状表皮区域中,以其尖端顶着表皮。钟状感受器分布于体躯的各部分,如蛾类的翅基部。蜜蜂和鳞翅目昆虫翅基上钟状感受器,用于在飞行中感受空气压力,调节翅震速率。

二、听觉器 昆虫的听觉器是感受压力改变和空气或水振动的结构,昆虫的听觉器有听觉毛、江氏器及鼓膜听器。

  一、听觉毛
一般为长而易动的毛状感受器,内部仅有一个神经细胞与毛窝膜连接,特化程度较低,位于虫体的暴露部位,最适的音波感受频率在 400-1500Hz 。听觉毛一般又是感触器。  二、江氏器 江氏器是在埃及伊蚊成虫触角的梗节中发现的,是一种特化程度较高的感受器,最适的音波感受频率为 350-550 Hz 。

三、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感受器,昆虫在觅食、求偶、产卵、选择栖境、寻找寄主等行为中都和化学感受器有关。化学感受器的表皮部分主要包括两类结构,一类是具微孔的薄壁毛状、锥状或板状突,表皮微孔直径在 10-100nm ,有些微孔向内扩伸成一小腔,腔壁内有微管与树状突微支连接。化学物质分子可被微管吸附在扩散到树状突。另一类结构是表皮凹陷成坛状或瓮状腔,腔底含有感觉细胞的端突或树状突,腔内充满着由毛原细胞分泌的黏性清液。化学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常成团包围在一层与神经鞘相连并含有细胞核的围膜内,数量为几个到 50 个以上,其端突集合成一束顶丝,穿过围细胞进入毛状或锥状突腔内,或板状突边缘薄膜处,再以极细的微支插入表皮突四壁的微孔内,感觉细胞基部的轴突则集聚成感觉神经,穿过底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化学感受器在功能上可以分为嗅觉器和味觉器两类,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所激发,可在一定的距离内发挥作用。而味觉则是在直接接触液态或固态的物质分子后才能感受。一般来说,味觉的感受能力比嗅觉弱,同种化合物对不同种类的昆虫、不同的个体以及昆虫所处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嗅觉和味觉的最低有效浓度是不同的。


一、嗅觉器
嗅觉器大都呈毛状、栓状或板状,主要位于触角上,其次为下颚须和下唇须
二、味觉器
味觉器常呈毛状、栓状或板状,大多位于口器上、口前腔壁上、足跗节上以及产卵器上,与昆虫的取食、产卵有关。


昆虫的味觉器可被极稀浓度的化学物质所激发,其薄壁也易为化学物质所渗透。许多昆虫因跗节和中垫上有味觉器,当爬过喷有药物的物体表面时,就会中毒。

四、视觉器 视觉器是感受光波刺激的器官,其感觉细胞中的色素能对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谱(253 – 700 nm)产生生物电位,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视觉反应。昆虫的视觉器包括复眼和单眼。其视觉中心分别位于视叶和单眼柄顶端内,它们对昆虫的觅食、求偶、避敌、休眠、滞育、决定行为方向等都有重要作用。


复眼只有在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和稚虫才有。单眼又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在幼虫和成虫期都可存在。


一、昆虫视觉器的基本结构
昆虫的视觉器差异很大,但都有集光部分和感光部分组成。集光部分是由特化的皮细胞及其分泌物形成的透明结构,包括角膜透镜和晶体,其作用是传递和聚集光波;
感光部分由感觉神经细胞集成的视杆,感觉神经细胞的轴突集成的视神经,以及由微气管构成的反光层所组成,此外,角膜和视杆外面,还包围着色素细胞,其作用是感受光波能量和产生神经冲动。

 二、复眼的结构和视觉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它是由数目不同的小眼组成,小眼四周包围着一层含有暗色素的细胞,使相邻的小眼彼此隔离,不致受到折射光的干扰。小眼由角膜、角膜细胞、晶体、视杆组成。

复眼的结构 复眼的感光原理 • 角膜 小眼的透明表皮,常为双凸透镜,可允许光波穿透和产生折射,其厚度一般达到足以避免紫外线的伤害。


• 角膜细胞 位于角膜下面,是分泌角膜的皮细胞,每一小眼一般具有两个角膜细胞。在发育完成的小眼中,角膜细胞常缩小或转变成色素细胞,移至晶体两侧。


• 晶体 由 4 个联合在一起的透明细胞组成,位于角膜下方,呈倒圆锥形,其尖端则连接在视杆中心的视小杆上,晶体细胞由角膜细胞特化而成。


• 视杆 又叫视觉柱,由 8 个长形感觉细胞及其内缘分泌的视小杆聚合而成,位于晶体和底膜之间,视杆是感受光波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细胞下端的轴突穿过底膜集合成视神经,进入复眼的视叶内。


三、单眼的结构和视觉 背单眼位于头部两复眼之间,视觉中心位于前脑单眼柄顶端的膨大部分,背单眼的角膜也常是一个单凸或双凸透镜,在角膜细胞层下面包含很多组视杆,而视小杆仅位于视杆的上端,通过角膜的光线可以直达视杆上,视杆间以及围绕角膜和角膜细胞层的四周,也有含深色素的色素细胞。一般认为背单眼是一种激发器官,可使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神经电活动,提高复眼的感光能力,并可改变肌肉的紧张度,从而对昆虫飞行产生定位等功能。

侧单眼是昆虫在幼虫期唯一的感光器,其结构与复眼中的小眼基本相同,鳞翅目幼虫的每一侧单眼含有两个透镜,一个为角膜透镜,另一个为晶体透镜,可以形成比较清楚的倒像。

五、温度感觉器 一、温度感觉器
昆虫是变温动物,其活动与功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和调节。昆虫常常能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微小变化,如蜜蜂群能感觉 0.25 度温度变化,如果有温度梯度,则它们常聚集在最适宜的温区。臭虫会离开一个发烧的人而选择具有正常体温的人吸血。昆虫的温度感觉器一般分布于整个体躯上,而以跗节和触角为多。


二、湿度感觉器
有些昆虫对湿度的改变很敏感,如金针虫喜欢高湿环境,库蚊则躲避高湿环境。此外有些昆虫如蜜蜂能借触角上特殊的感受器找到相当远距离的水源。

15、简述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一、神经分泌细胞及激素 在神经细胞中,有一类体积较大,并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NSC)。

位置:
脑 :
中央神经分泌细胞 侧神经分泌细胞 昆虫神经分泌细胞大多数是单极神经元,具有神经细胞和腺体细胞的双重功能。

结构功能:
细胞体:合成神经分泌颗粒 轴突:转运神经分泌颗粒,传递脉冲 轴突末梢:贮存、释放神经分泌颗粒 二、心侧体 位置:脑后方、食道和背血管的两侧 形态:光亮乳白色的小球体 功能:贮存、释放促前胸腺激素 加工神经激素和释放本身的分泌物 三、咽侧体 位置:心侧体的侧下方,食道两侧附近 形态:椭圆形 功能:分泌保幼激素的中心 四、前胸腺 又名脱皮腺或胸腺 位置:头部或前胸两侧 形态:是1对透明、带状的细胞群体 功能:分泌蜕皮激素 五、咽喉下神经节 功能:分泌滞育激素 16、简述昆虫信息素的种类 1. 性外激素(sex pheromone):由昆虫特殊分泌器官分泌到体外,经空气传播,能引起同种异性个体一定行为或生理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

2. 告警外激素(alarm pheromone):由昆虫特殊分泌器官分泌并释放到体外,引起同种其它个体采取警戒、逃避或奋起自卫等行为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3. 聚集 (集结) 外激素(aggregation pheromone):由昆虫特殊分泌器官分泌并释放到体外,引起同种其它个体在特定区域内集合,以获取食物、栖息地或抵御侵袭等行为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4. 标迹(追踪)外激素(trail pheromone):由昆虫特殊分泌器官分泌并释放到体外,为同种昆虫指示路径的化学物质。

5. 性抑制外激素(inhibitory pher--omone):
如蜜蜂蜂后:上颚腺分泌性抑制外激素,可抑制工蜂卵巢发育。

17、简述昆虫雌、雄生殖器官的基本结构 雌性生殖器官构造:
卵巢:
1对 侧输卵管:2根 中输卵管:1根 受精囊):1个 附腺:1对 交尾囊:
生殖腔 阴道  昆虫的雌性生殖器官包括一对卵巢、二根侧输卵管及一根开口于生殖孔的中输卵管。除这些主要的部分外,大多数昆虫还在中输卵管后端连接着由体壁内陷形成的交尾囊、一个接受和储藏精子的受精囊以及一对附腺。交尾囊的形状和结构,在各类昆虫中有教大的变异。一般可区别为两类:一类呈囊状而后端开口比较大的,称生殖腔;
另一类呈管状的通道称阴道。生殖腔或阴道常以阴门开口于体外,原始的生殖孔则位于生殖腔或阴道里面的基端。

雄性基本构造:
  雄性昆虫的生殖器官主要包括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一对睾丸、一对输精管,一对储精囊,射精管和雄性附腺。

18、 昆虫体壁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有何作用? 1、起外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形,昆虫的千变万化全是由体壁决定的。

2、是一保护器官,免受外来微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侵入,并且保持体内的水份不外散和外部的水份不进入。

3、体壁内陷形成的内骨骼可附着肌肉。

4、昆虫的抗张力,抗压力是由于体壁的作用,否则就象软体动物一样。

5、昆虫的体色、保护色是通过体壁来形成的。

6、体壁可特化为各种感觉器官、腺体。

7、作为营养的储备库。

19、昆虫表皮的通透性与杀虫剂穿透的关系如何? 杀虫剂是脂溶的,容易穿透蜡层。

20、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机能 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由内及外可分为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共6层。其中,内膜比较厚,相当于体壁的表皮层,对消化产物及消化酶等都表现不通透性,所以前肠没有吸收作用。前肠的主要功能是摄食、吞咽、磨碎和暂时贮藏食物。前肠由前往后还常可分为咽喉、食道、嗉囔和前胃四部分 中肠 由内胚层形成,由内及外可分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和围膜共6层,但围食膜往往仅见于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常无围食膜。围食膜有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并有选择通透性,对消化酶和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可以通透,但食物中未消化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则不能穿透。中肠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因此,昆虫的中肠又称为胃。在许多昆虫中肠肠壁前端,常向外突出成囊状或管状的构造,称之为胃盲囊,其主要功能是增加中肠的表面积,以利于分泌消化液和吸收营养物质,此外还有扩大容积和滞留共生物的作用。 从超微结构看,组成中肠的细胞有4类: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再生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柱状细胞是肠壁细胞中最基本的一类,它的顶膜特化成微绒毛,基膜形成深深的内褶,具有分泌消化酶进行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功能。杯状细胞存在于鳞翅目和毛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中,与柱状细胞相间排列,它的顶部内陷形成杯腔和杯颈,杯腔和杯颈的内侧有微绒毛,具有调节血淋巴中钾离子含量的功能。再生细胞是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小型细胞,位于肠壁细胞的基部,具有补充因分泌活动而消耗的细胞,或在脱皮过程中更新旧的细胞。内分泌细胞在许多昆虫的中肠内部都有发现,细胞内有分泌颗粒,形态和染色特性都与神经分泌颗粒相似,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后肠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其组织也是由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组成,只是其纵肌与环肌的排列常不规则。后肠的内膜比前肠的薄,易被水分和无机盐穿透。后肠的主要功能是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同时从排泄物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后肠由前往后常可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部分;
在回肠与直肠的交界处,常有一圈由瓣状物形成的直肠瓣,以调节残渣进入直肠。许多昆虫的直肠常特化成卵圆形或长形的垫状内壁或圆锥状突起,称直肠垫,垫上的内膜特别薄,主要功能是回收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21、昆虫的血液有何功能? 一、止血作用 二、免疫作用 (一)吞噬作用:
(二)成瘤作用 (三)包被作用 (四)溶菌作用 溶菌酶:
裂解蛋白:
三、解毒作用 四、阻止天敌捕食 五、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 六、机械作用 22、试述昆虫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 基本消化物质 昆虫通过呼吸来获得能量和维持体内正常的生化环境,糖、脂、和氨基酸等各种能源物质按照特定的代谢途径,产生供虫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能量。

糖类是昆虫的重要能源物质,主要来自食物中的单糖、体内贮存的糖元和海藻糖。糖类的完全氧化代谢,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效的能源物质,虽然不同昆虫体内的贮存和运输形式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甘油二酯为主进行运输。脂肪酸的代谢酶类存在于线粒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氧化。

昆虫血淋巴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氨基酸,但绝大多数昆虫并不利用氨基酸作为代谢的能源物,氨基酸的重要性主要是经过转氨作用后生成各种酮酸,为三羧酸循环提供代谢中间体,起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

不同物质在氧化时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是不同的,通常把有机体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氧气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或呼吸系数。呼吸商的大小可用来判断昆虫所用的能源物质种类或代谢途径。当RQ=1时表示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0.8表示消耗的是蛋白质,0.7表示消耗的是脂肪。影响呼吸商的因素很多,如虫态,飞行,饥饿等。

昆虫的能源物质从总体上讲都来自食物,当营养物质(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被中肠吸收后,在脂肪体内转换成适于贮存和运输的形式,贮存于脂肪体和血液中,只有少量的能源物质直接进入肌肉内。血淋巴除了作能源物质运输的介体外,也是海藻糖和氨基酸的贮存库。

脂肪体是能源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它具有各种能源物质相互转换的酶系,通过独具的磷酸戊糖途径,不仅可为物质合成提供原料,同时还可将各种单糖,通过转酮基或醛基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合成糖元,或通过代谢转换合成甘油三酯进行贮存,也可合成海藻糖释入血淋巴,维持血糖含量。在大量消耗糖时脂肪体又可以通过糖异生过程,将氨基酸转变生成必需的糖类物质,供肌肉吸收利用。

能源物质的转化常受到激素和基质的调控。

23、试述昆虫肌肉的收缩机制 在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通过蛋白质的变构作用,引起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动,产生肌肉收缩活动。

24、试述杀虫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 • 对轴突传导的影响
滴滴涕是应用最早的有机氯杀虫剂,昆虫受滴滴涕中毒以后,表现出过度兴奋和痉挛,随之发生麻痹而死亡。这是因为滴滴涕的分子结构能嵌入轴突膜上的 Na+ 通道,从而延缓轴突的去极化以及钠离子通道的关闭时间,出现重复的动作电位,产生中毒症状。


拟除虫菊酯的杀虫作用与滴滴涕很相似,也是抑制轴突膜的 Na+ 通道,使膜的渗透性改变,造成传导阻断,但也可能影响突触传导,产生神经毒素及其他作用,如 ATP 酶的抑制等。


• 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
一些杀虫剂如烟碱、季胺化合物箭毒,沙蚕毒类杀虫剂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阻断了 Ach 与受体的结合,冲动不能传导,使昆虫死亡。


• 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它们能像乙酰胆碱那样与 Ache 相结合,但结合以后不容易水解,使结合以后不容易水解,使酶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受阻,造成突触部位乙酰胆碱大量积聚。昆虫中毒以后,表现出过度兴奋,随之行动失调,麻痹而死。

25、试述昆虫激素对其变态的调节作用 促前胸腺激素在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的调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蜕皮激素启动与调节蜕皮过程,保有激素规定昆虫每次退皮厚昆虫的发育方向,即发育为幼虫或长生变态产生蛹或成虫。具体说,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幼虫状态的转变,低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蛹或到成虫的转变。

昆虫生物学 一. 名词解释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指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一般分为偶发性孤雌生殖、常发性孤雌生殖和周期性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之后,方能正常发育为新个体。

胎生:
孵化:大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做孵化。

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段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叫脱皮。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做羽化。

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即变态。

雌雄二型: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二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世代:昆虫自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出现停滞,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现象。

滞育:当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昆虫由遗传性决定的、同时也是各种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受体内激素调控的生命活动出现的停滞现象。昆虫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立即恢复发育,需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刺激才能解除滞育。

植食性:指以植物的活体为食的食性。

肉食性:指以动物的活体为食的食性。

杂食性:指以植物和动物的活体为食的食性。

腐食性:以动植物的尸体、粪便等为食的食性。

趋性:昆虫对某种刺激源表现出趋向或躲避的行为。

趋光性:
拟态: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或生物学拟态。

二、简答题 1.简述“不全变态”和“全变态”的特点。

不全变态 又称直接变态(direct metamorphosis),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不全变态又可分为3个亚型。

(一) 半变态 (hemimetamorphosis) 蜻蜓目、襀翅目昆虫的幼期水生,其体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器官及行为等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其变态特称半变态,其幼期昆虫通称稚虫(naiads)。

(二) 渐变态 (paurometamorphosis) 昆虫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形、生境、食性等方面非常相似(见右图),这样的不全变态称为渐变态,它们的幼期昆虫通称若虫(nymphs)。

(三) 过渐变态 (hyperp-aurometamorphosis) 在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中,幼期向成虫期转变时要经过一个不食又不大动的类似蛹的虫龄,所以被称为过渐变态。

全 变 态 全变态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不同的虫态,为有翅亚纲内翅部昆虫所具有。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上不同,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食性与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差异较大。

2、完全变态类幼虫有哪几种类型 由于全变态类昆虫种类繁多,生境、食性、习性等差别很大,所以幼虫的形态远比若虫、稚虫等复杂。根据足的多少及发育情况可把幼虫分为4大类。

1.原足型幼虫 (protopod larvae):
原足型幼虫在胚胎发育的原足期即已孵化,有的连腹部的分节也没完成,胸足只是简单的突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简单,器官发育不全;
幼虫为寄生性。根据腹部的分节情况,原足型幼虫又分两类。

(1)寡节原足型幼虫(oligosegmented protopod larvae) 如某些广腹细蜂科Ptatysasteridae昆虫的早龄幼虫,形似胚胎,腹部不分节,胸足及其他附肢仅为几个突起。

(2)多节原足型幼虫(polysegmented protopod larvae) 此类幼虫附肢虽然未发育,但腹部已明显分节,如环腹蜂科、姬蜂总科、小蜂总科及细蜂总科的某些早龄幼虫。

2. 多足型幼虫 (potypod larvae) 除具胸足外,腹部尚有多对附肢;
如大部分脉翅目、广翅目、部分鞘翅目、长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类等的幼虫。根据腹部的构造,可把多足型幼虫分为两类。

(1)蛃型幼虫( campodeiform larvae) 形似石蛃,体略扁,胸足及腹足较长。

(2) 蠋型幼虫(eruciform larvae) 体圆筒形,胸足及腹足较短。

3.寡足型幼虫(oligopod larvae) 见于鞘翅目、毛翅目及部分脉翅目昆虫,其胸足发达,但无腹足;
其形态变化较大,常被分为4类。

(1)步甲型幼虫(carabiform larvae) 口器前口式,胸足很发达,行动较迅速;
如步甲、瓢虫、水龟虫、草岭等捕食性昆虫的幼虫。

(2)脐螬型幼虫(scarabaeform larvae) 体肥胖,常弯曲呈“C” 形,胸足较短,行动迟缓;
如金龟甲的幼虫。

(3) 叩甲型幼虫(elateriform larvae) 体细长,略扁平,胸足较短;
如叩甲、拟步甲等的幼虫 (4) 扁型幼虫(platyform larvae) 体扁平,胸足有或退化;
如一些扁泥甲科及花甲科的幼虫 4.无足型幼虫 (apodous larvae) 又称蠕虫型幼虫(vermiform larvae),其显著特点是胸部和腹部无足。按照头的发达程度,无足型幼虫可分3类。

(1)全头无足型幼虫(eucephalous larvae) 头部骨化,全部露出体外,如低等双翅目、膜翅目的细腰亚目、部分蛀干性鞘翅目、部分潜叶性鳞翅目的幼虫及捻翅目的末龄幼虫等。

(2) 半头无足型幼虫(hemicephalous larvae) 头部仅前端骨化,外露,后端常缩入胸部;
如双翅目短角亚目和一些寄生性膜翅目的幼虫。

(3)无头无足型幼虫(acephalous larvae) 又称蛆型幼虫;
头部十分退化,全部缩人胸部;
如双翅目环裂亚目的幼虫。

3、试区别“离蛹”、“被蛹”和“围蛹”。

蛹的类型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等,常将昆虫的蛹分为 3 类 (1)离蛹 裸蛹 附肢和翅不帖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脉翅目昆虫 (2)被蛹 体壁坚硬,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各节不能扭动或仅个别节能动。

(3)围蛹蛹体本身是离蛹,只是蛹体被第 3 、第 4 龄幼虫所脱的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而已。

4、休眠和滞育各有何特点? 在昆虫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当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生命活动会出现停滞现象以安全度过不良环境阶段。这一现象常和盛夏的高温及隆冬的低温相关,即所谓的越夏或夏眠(aestivation)和越冬或冬眠(hibernation)。停滞现象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类。

1.休眠 (dormancy)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昆虫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 。

2.滞育 (diapause) 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滞育有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两类。

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 ):又称绝对滞育,常为一化性昆虫所具有。昆虫在各自固定虫态发生滞育。

兼性滞育(facultative diapause ):昆虫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滞育可出现在不同的世代。

5、生殖方式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生殖的个体 单体生殖 双体生殖 受精机制 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产生后代的个数 单胚生殖(monembryony) 多胚生殖(polyembryony) 生殖的虫态 成体生殖 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后代的虫态 卵生(oviparity) 胎生(viviparity) 大多数情况下昆虫为双体、两性、单胚、成体、卵生的生殖方式,这一主要的生殖方法通常称之为两性生殖,其他的方式均为特殊的生殖方法。

一、 昆虫的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两性生殖是昆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要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人雌体,在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才能形成新个体。

二、昆虫的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一)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1.兼性孤雌生殖 2.专性孤雌生殖 (1)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2)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3)幼体生殖 (4)地理性孤雌生殖 (二)多胚生殖 一个卵能发育成两个以上的胚胎。

这种生殖方式见于约30种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及一种捻翅目昆虫中。

(三)胎生 据幼虫离开母体前的营养方式,胎生又分4类:
1.卵胎生(ovoviviparity) :
2.腺养胎生(adenotrophic viviparity):
3.伪胎盘胎生(pseudoplacental viviparity) :
4.血腔胎生(haemocoelous viviparity) :
(四)幼体生殖 幼体生殖常与孤雌生殖及胎生相关,见于双翅目、鞘翅目与同翅目昆虫中,以摇蚊科的幼体生殖最为典型。

三、问答题 1. 谈谈昆虫生物学与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的关系。

研究昆虫生物学的目的不仅在与了解昆虫生命活动及其演化的奥秘,更主要的是把昆虫生物学知识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害虫防治、益虫利用、环境保护等均要在弄清昆虫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昆虫生物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什么叫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二者有何区别?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个体发育中生命特性的科学,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个发育阶段的习性及行为、某一段时间内的发生特点等方面。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叫雌雄二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3. 昆虫的产卵方式主要有哪些?了解产卵方式有什么意义? 产卵方式 单产:棉铃虫、菜粉蝶等 块产:椿象、螳螂、瓢虫等 产卵场所 暴露:寄主或猎物的表面 隐蔽 土中:蝗虫卵 寄主体内:蝉卵、赤眼蜂等 树翘皮下、缝隙等地 4. 什么叫脱皮?脱皮和生长有什么关系?幼虫生长有何特点? 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叫脱皮。

生长 在昆虫的胎后发育中,虫体的生长主要在若虫期及幼虫期进行,其生长速率很高。

昆虫各部分的生长为异速生长,各器官的长宽度的对数与整体长宽度的对数呈正比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即呈直线关系。(戴氏法则)
昆虫的生长和脱皮交替进行,在正常的情况下,昆虫幼体每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脱一次皮,虫体的大小或生长的进程可用虫龄来表示。

昆虫生态 一、名词解释 种群:种群(population)是种(species)下的分类单元,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群落:群落是指某一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集合的群体。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等过程,结合而成的生态单元,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反应。

食物网: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发育起点温度:昆虫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叫做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昆虫天敌:通过捕食或寄生使昆虫死亡的生物统称为昆虫的天敌 寄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
二、阐述题 1.简述昆虫获得水分和失去水分的途径与方式。

昆虫水分获得途径:
食物 体壁、卵壳从空气、土壤、植物中吸取 直接饮水 利用体内代谢水 昆虫水分散失途径:
消化、排泄系统排水 呼吸系统蒸发失水 体壁蒸发失水 2、试述降水对昆虫的生态关系。

(a) 降水提高空气湿度,故对昆虫发育发生影响 (b) 降水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中生活的昆虫起着重要的作用;

(c) 降水对一些昆虫却是重要的条件。

(d) 降雪:对土中或土面越冬的昆虫起保护作用 (e) 降雨也常常成为直接杀死昆虫的一个因素。

(f) 降雨影响昆虫的活动。

3、比较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作用特点。

1.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是比较均匀的,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对昆虫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是基本—致的,其中虽然可能与某些个体所处的微气候环境不同而有某些差异,但这种差异相对说来是不明显的。生物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只影响昆虫的某些个体。如在同一生境内,昆虫获得食料的个体是不均衡的;
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昆虫种群的全部个体才能被其天敌所捕食或寄生。

2.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无关。但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程度,则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密切。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寄主愈多,昆虫愈容易找到食物,既种间竞争小;
特别是昆虫天敌受昆虫种群数量多少的影响很大。所以,非生物因素也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也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3.非生物因素一般只是单方面对昆虫发生影响,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则是相互之间。如某种昆虫的天敌数量增多,其种群数量即将随之下降;
昆虫种群数量下降,势必造成其天敌的食物不足,天敌数量也随之下降,而又导致该种昆虫种群数量的增多。

4.生物因素对某种昆虫来讲虽是一种环境因素,但它又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即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生物因素对某种昆虫产生间接的影响。

4、简述植物“抗虫三机制”的含义及其在抗虫选育中的应用。

植物抗虫性(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品种或植株能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在田间与其它种植物或品种植物相比。受害轻或损失小的植物或品种称为抗虫性植物或抗虫性品种。针对某种害虫选育和种植抗虫性品种,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植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表现。就植物而言,其抗虫机制表现为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3个方面。

2. 列举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中各两个科的一种天敌昆虫,并说明每种所属的类型。

5、 简述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病原生物 1.病毒 包涵体:由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膜,以包涵病毒粒子。(昆虫病毒特有)
常见的昆虫病毒有下面的5个类群 :
(1) 核多角体病毒 (2) 颗粒体病毒 (3) 质多角体病毒 (4) 多形体病毒 (5) 无包涵体病毒 2. 细菌 3. 真菌 4. 线虫 5. 原生动物 6. 立克次体 三、问答题 1 昆虫的外界环境因素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包括的主要因素是什麽? 生物因素 食物,天敌(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其它(共生,共栖,竞争等)
非生物因素 气候因子 温度、湿度、光照、风 土壤因子 土壤气候、土壤理化状态、土壤生物 2 根据温度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如何划分温区? 1.致死高温区(zone of high 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45~60℃ 表现:兴奋-死亡(酶系破坏、蛋白质凝固)
2.亚致死高温区(zone of high sub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40~45℃ 表现:热昏迷 3. 适温区(zone of favorabletemperature) 范围:8~40℃ 表现: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有效温区)
(1)高适温区 (zone of high favorable temperature) 范围:30~40℃ 最高有效温度 (2)最适温区(zone of most favorable temperature) 范围:20~30℃ (3)低适温区 (zone of low favorable temperature) 范围:8~20℃ 最低有效温度 发育起点温度(developmental zero)
生物学温度(biological zero)
4.亚致死低温区(zone of low sub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
-10~8℃ 表现:冷昏迷 5.致死低温区(zone of low 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
-40~-10℃ 表现:死亡(体液结冰)
3. 致死低温和高温如何影响昆虫生存? 低温 引起大多数昆虫的大量死亡。

1.代谢消耗和生理失调 2.体液结冰:体液结冰引起昆虫的死亡 , 主要是由于原生质失水,不断扩大的冰晶在原生质内形成分割的孔隙,引起原生质和原生质膜的质壁分离 , 破坏组织和细胞膜的生理结构等。

高温 酶系破坏、蛋白质凝固 4. 光的性质如何影响昆虫的行为习性? 光是生态体系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一) 辐射热 昆虫可从太阳的辐射热中吸取热能。

(二) 光的强度 一些昆虫的活动受到光强的影响。

节律 日出型:如蝴蝶、蜻蜓 夜出型:如蛾类 昼夜型:如蚂蚁 弱光型:如蚊子 (三) 光的波长 昆虫的视觉光区与人的视觉光区不完全相同,不同种类昆虫的视觉光区也有差异。例如蜜蜂的视觉光区为650~297nm 。

黑光灯(波长365-400 nm)
(四)光周期 光周期的年变化对许多昆虫的反应都非常明显。主要是光周期的年变化是逐日地有规律地增加或有规律的减少的。

光周期对许多昆虫冬期滞育的关系非常密切。

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

临界光照虫态:对光周期敏感的虫态。一般为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

5. 昆虫的食性可区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一种昆虫。

食性 范围:单食性(三化螟)、寡食性(小菜蛾)、多食性(棉蚜)
性质: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蜚蠊)、腐食性 6. 天敌昆虫区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是什麽? 天敌昆虫一般可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两大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捕食性天敌昆虫身体一般比猎物昆虫大,而寄生性天敌昆虫比寄主昆虫小。(2)捕食性天敌昆虫通常需捕食许多头猎物才能完成个体发育,而寄生性天敌昆虫只需寄生于l头寄主内即可完成个体发育。(3)捕食性天敌昆虫可使猎物立即致死,而寄生性天敌昆虫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使寄主致死。(4)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捕食时可自由活动,而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寄生时不离开寄主的身体。(5)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食物(猎物)一般是相同的,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食物一般不相同。

7.土壤环境通过哪些因素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性? (一)土壤温度 土栖昆虫在土中的活动,常常随着土层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秋季土壤表层温度随气温下降而降低时,昆虫向土壤下层移动,气温愈低,潜伏愈深;
春季天气渐暖,土表温度也逐渐回升,昆虫则逐渐向上层移动。如沟金针虫,在秋末表层土温15℃时,即潜到27~23厘米土层处越冬,翌年初春土壤温度回升至6~7℃时,才开始上升活动和为害。

(二)土壤湿度 土壤空气中的湿度,除表土层外,一般总是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土栖昆虫不会因土壤湿度过低而死亡。许多昆虫的不活动虫期,如卵和蛹期常以土壤作为栖境,避免了大气干燥对它不利的影响。

土壤温度还影响着土栖昆虫的分布。土壤含水量与地下害虫的活动为害有密切关系。在土壤过冬的昆虫,其出土的数量和时间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土壤内产卵的昆虫,产卵时对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要求。

二、土壤理化性质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成分、通气性、团粒结构、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等,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地下害虫的分布和活动关系密切。对体型较大的金龟幼,疏松的砂土和壤土对其活动有利。

土壤的酸碱度对一些昆虫的生活影响也很大。

土壤含盐量是影响东亚飞蝗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土壤有机物与昆虫的关系 土栖昆虫一方面受施用有机肥料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腐食性昆虫在其牛命活动过程中,将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可以被植物利用的可给态化合物,这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土栖昆虫在土壤中的活动,增加了土壤的隙度,使土壤微生物的好气性过程加强,更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有些土栖昆虫的消化道内存有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和共生微生物,它的的粪便就为土壤积累了腐植质,从而使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昆虫的分类 n 一、名词解释 1. 分类阶元:主要阶元:(界、门、纲、目、科、属)是指分类学上的正宗阶元,是在分类系统中必须具备的阶元。即使在某一纲内只有一个种,它也必须有一个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的系统。

2. 分类单元: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但不是最终单元。

3. 同物异名:一个分类阶元的有效名称,是采用其最先发表的名称,以后的名称称为同物异名或异名 4. 异物同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分类阶元,如果又用于其它阶元(如属、种),先采用者为有效名称,后者为异物同名。

5. 模式标本:第一次发表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

6. 分类特征:特征是昆虫个体可能具有的任何性状,可以用来分类的特征很多。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地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等。

7. 系统发育: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8. 物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着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9. 亚种:指自然界中,种内具有一定形态差异或生物学差异的不同类群。

10. 正模:发表新种时,所选用的特征典型的单一标本(红色标签)
11. 副模:发表新种时,参考的其余所有同种标本(黄色标签)
12. 可用名:
13. 昆虫分类学 :是研究昆虫的命名、鉴定、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科学。

二、简答题 1.写出蜜蜂科与食蚜蝇科的主要鉴别特征。

蜜蜂科(Apidae) (1)后足携粉足;

(2)后足胫节无距,头胸等宽;

(3)前翅亚缘室3个以上。

食蚜蝇科(Syrphidae) (1)在R与M间有一条伪脉,两端游离,穿过r-m横脉;

(2)翅外缘有一条与外缘平行的横脉。

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鳞翅目的小幼虫。少数为腐食性。

2.写出同翅目与半翅目的主要鉴别特征。

⑴半翅目 主要形态特征 ①口器刺吸式,喙基部着生在头前方(同翅目着生在头的后方)
②前翅为半鞘翅 ③前胸背板发达,呈不规则六边形,小盾片发达多呈三角形。

④多具嗅腺 主要生物学特性 ①渐变态,若虫多为5龄 ②产卵习性:产于植物组织中,卵肾形(盲蝽)、产于植物表面,卵鼓形(板须蝽)
③食性:多数为植食性,如斑须蝽;
少数肉食性,如小花蝽;
极少数吸血,如臭虫。

④陆生、水生、水面生活 ⑵同翅目 主要形态特征 ①口器刺吸式,喙出自头后方(喙基部与前足基节相接近)
②前翅质地均一,膜翅或革质  主要生物学特性  ①食性:全部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一部分可传播病毒病 ②渐变态:蚧、粉虱为过渐变态 ③生殖方式:多数两性生殖,有的行孤雌生殖(蚜、蚧、粉虱)蚜虫有世代交替 ④雌雄二型:(蚧雄虫有翅,雌虫无翅)多型现象(飞虱长翅与短翅)
⑤产卵方式:植物组织中(叶蝉、蝉)、植物表面(蚜虫)
⑥多有蜡腺,所以常有蜡被、蚧壳、蜡粉(防治困难)
⑦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 3.写出蚂蚁与白蚁的主要鉴别特征。

⑴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
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 ⑵白蚁亦称虫尉,坊间俗称大水蚁(因为通常在下雨前出现,因此得名),等翅目昆虫的总称。

触角是念珠状;
胸腹交接位不明显;
翅膀则有长翅、短翅和无翅型。有翅类为两对狭长膜质翅,两对翅不论大小、形状、翅脉序均相似,并比身体长。短时间飞行后,会自动于其特有横缝脱落。

三、问答题 1.简述昆虫分类学的地位、作用及与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⑴地位: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是昆虫学其他所有分支学科的基础。

⑵作用:①昆虫分类学是整个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②分类学知识是进行预测预报的依据 ③分类学知识是植物检疫的基础 ④可为害虫防治提供信息 ⑤是开展昆虫资源调查,开发昆虫资源的基础 ⑥在其它方面:如考古、地质、政治上的意义 ⑶关系:
2.总结昆虫纲成虫分目的主要依据,并举例说明。

分目的依据 (1)口器类型 (2) 翅的质地和类型 (3) 变态类型 (4) 生物学习性 3.什么叫双名法和三名法?举例说明双名法的特点。

双名法:以两个拉丁文字作为一个种的学名(这种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的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第二字为种名。学名在印刷时要印成斜体,定名人位于学名之后。定名人姓氏要正体,同种或同属多种在一文章内多次出现时,属名可缩写。如:小地老虎 Agratis ypsilon Rott 三名法:(亚种命名)将亚种名放在种名之后,构成亚种名。属+种+亚种名+定名人。

4.采集昆虫标本为什么必须附上采集标签?采集标签包括哪些内容? 1. 初生分节:昆虫在幼虫期,相邻两个体节之间以节间褶作为体节分界线的分节方式。

2. 后生分节:昆虫在成虫期,以节间膜作为体节分界线的分节方式。

3. 蜕裂线:在头部背面的一条倒“Y”字形的缝。

4. 悬骨:昆虫背部的内骨骼称悬骨,是前内脊两端向下扩大的一对版状脊,有时一对悬骨合为一块,是背纵肌的主要着生部位。

5. 外生翅类:幼期翅芽在体外发育的昆虫,其变态类型属于不完全变态。

6. 内生翅类:幼期翅芽在体内发育的昆虫,其变态类型属于全变态。

7. 翅瓣:双翅目蝇类前翅后缘基部具有一两片膜质瓣,即翅瓣 8. 翅痣:一些昆虫翅两端部前缘具1深色斑称翅斑 9. 翅脉:是位于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的纵横条纹,是由气管所在部位加厚形成的。

10. 脉序(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排列形式。

11. 闰脉: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加插的两端游离的纵脉,叫闰脉或伪脉。

12. 脱皮:幼虫体外表有一层坚硬的表皮限制了它的生长,所以当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形成新表皮,脱去旧表皮,这种现象称为脱皮。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13. 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死器官不同外,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

14.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身体大小、体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5. 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为一代或一化,一个世代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等虫态。

16. 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过程,即昆虫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起,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止的发育过程。

17. 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虫可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18. 滞育: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19. 生物钟:生物钟是指由于长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节律及季节变化的影响,使生物的生命活动和行为反应表现出特定的时间节律现象。

20. 昆虫钟:昆虫钟是昆虫体内的生物钟,即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的时间节律。

21. 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和某些化学物质等)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趋向活动称为正趋性,负向活动称为负趋性。

22. 趋光性:指昆虫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活动,趋向光源的反应,称为正趋光性;
背向光源的反应,称为负趋光性。

23. 趋化性:
昆虫对一些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其正、负趋化性通常与觅食、求偶、避敌、寻找产卵场所等有关。

24. 警戒色:是指昆虫的鲜艳色彩或斑纹,具有使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防御行为。

25. 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26. 肠外消化:一些肉食性昆虫在取食以前,将唾液注入猎物组织内,然后将初步消化的食物吸入肠内的现象。

27.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1个细胞体、1个或多个树突和1个轴突3部分组成,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28. 神经节:是由大量神经元、胶细胞和非细胞组织形成的卵圆形或多角形构造。

29. 神经:是由神经纤维束(轴突束)及其外围的一层神经鞘组成的长线型构造。

30. 静息电位:离子在神经细胞内分布的不均一性和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透的选择性,使神经细胞膜在没有外来刺激时,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膜内外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31. 动作电位:当神经细胞膜受到传入信号刺激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膜电位,其大小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即引发峰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32. 突触:是神经元、神经和肌肉间、神经和腺体间的连接点,是神经传导的联络区,它由突触前膜、后膜和突触间隙3部分组成。

33. 昆虫激素:指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能调节昆虫体内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影响遣传物质的活动,并决定遣传的基本性状出现的顺序。

34. 外激素(pheromone)又称信息素(message),是由昆虫特殊腺体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其他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

35. 授精:两性交尾,雄虫将精液注入雌虫并将精液储存在受精囊中的过程。

36. 受精:雌虫排卵时,卵接受来自受精囊中的精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7. 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占有一定生态空间,并与其他种群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38. 亚种:同种昆虫由于地理隔离而出现明显的形态差异,但相互间仍能杂交的群体。

39. 分类阶元:生物分类的排列等级或水平,如纲、目、科、属等。

40. 分类单元:处在一定分类阶元上的具体生物类群。

41. 学名:按照动物命名法规给动物命名的拉丁语名称。

42. 双名法:1 种昆虫的种名(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1个词为属名,第2个词为种名。

43. 三名法:1 个亚种的学名由3个拉丁词组成,即属名+种名+亚种名,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1个亚种名。

44. 优先律:即1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45. 模式方法:将分类单元的名称与载名模式联系起来的方法。

46. 模式标本:建立种级新分类单元时所依据的标本。

47. 正模:发表新种时所依据的单一模式标本。

48. 副模:发表新种时,参考的除正模以外的其余所有同种标本。

49.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或区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50. 群落:是指某一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5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等过程,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同一体。

52. 食物链:表示植食性动物取食植物、肉食性动物取食植食性动物、另一肉食性动物取食肉食性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这种以植物为起点,彼此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称为食物链。

53. 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交错联系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54. 生态位:指昆虫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的功能、地位,特别是它与其他生物的营养关系。

55. 生境:生物的居住场所,即生活的地方。

56. 发育起点温度:昆虫能进行生长发育的温度。

57. 有效积温:就是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受的总热量,即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58. 呼吸恒定温区:在昆虫耗氧量与温度关系的曲线中段,出现了随温度上升而耗氧量平缓或下降的部分,这个温度区域称为呼吸恒定温区。

59. 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下降,当下降至0℃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上升,上升至接近0℃后又继续下降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昆虫体温突然上升的温度叫过冷却点;
体温上升后再下降的温度称为体液冰点。

60. 临界光周期:昆虫滞育主要受光周期的影响,当光周期达到某个阶段时,昆虫便开始滞育,这个光周期叫临界光周期。

61. 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均自由生活,猎物在受害时往往被杀死,而且捕食者一生要杀死多个猎物,成虫和幼虫往往取食相同食料。

62. 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幼虫生活于一个寄主体内或体外,最后寄主因被寄生而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成虫和幼虫往往取食不同的食物。

绪 论 1. 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取食与感觉中心 。

(3)胸部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和支撑的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 。

(5)变态发育。

2. 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了解主要纲的主要特征 。

(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血液循环为开放式。

(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身体的腹面。

1. 昆虫在地球上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1)有翅能飞;
(2)繁殖力强;
(3)体小势优;
(4)取食器官多样化;
(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能力强。

昆虫的外部形态 2. 简述昆虫体躯的构造特点。;


昆虫的体躯由坚硬的外壳和包藏的内部组织与器官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感觉与取食的中心;
头部由6节组成 胸部——昆虫的运动中心;
胸部由3节组成 腹部——昆虫生殖和进行新陈代谢的中心腹部由9-12个腹节组成。

2. 简述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并举例。

• 1、下口式: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粘虫等。

•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如蝽象、蝉、蚜虫等。

3. 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其各自功能如何? 触角——1对分节的构造,基本上由柄节、梗节、鞭节3节组成。触角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在寻找食物和配偶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在有些昆虫中触角还有其他的用处,如水龟虫用以帮助呼吸。

复眼——由多数小眼组成,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小眼面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在各种昆虫中变异很大。复眼不仅有感光作用,还能成像;
一般认为复眼能感受外部物体的某种形状、活动和空间位置,辨别照射在眼上的光强度和颜色差别。有些昆虫具有辨色作用,许多昆虫能感受紫外线。

单眼——分为背单眼与侧单眼,由1至数个小眼组成。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而无成像功能。侧单眼还能感受附近物体的运动。

4. 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 1-2 种代表性昆虫。

柄节——基部的一节,通常粗短;

梗节——触角的第2节,较粗小,里面常具有感觉器官,称江氏器,如在雄蚊中是听觉器官;

鞭节——触角的第3节,通常分成很多亚节。在各类昆虫种变化很大,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13)
刚毛状:蜻蜓,叶蝉等;

(14)
丝状或线状:蝗虫、蟋蟀及某些雌性蛾类等;

(15)
念珠状:白蚁、褐蛉等;

(16)
锯齿状: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很多甲虫;

(17)
腮片状:金龟子等;

(18)
具芒状:蝇类特有;

(19)
栉齿状:雄性绿豆象;

(20)
羽状或双栉状:雄性蚕蛾、毒蛾等;

(21)
膝状或肘状:象甲、蜜蜂等;

(22)
环毛状:雄性蚊类和摇蚊等;

(23)
锤状:郭公虫等一些甲虫;

(24)
棒状或球杆状:蝶类和蚁蛉等。

5. 学习触角的类型有什么意义? ( 1 )鉴别昆虫种类。( 2 )鉴别昆虫雌雄 ( 3 )在害虫测报和防治上应用触角的嗅觉作用。

6. 昆虫的口器有哪些类型,简述各类口器的结构特点? (10)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特点:具发达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11)
嚼吸式口器 仅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的成虫所特有。

主要特点: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能,上颚用于咀嚼;
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

(12)
舐吸式口器 是双翅目蝇类特有的口器。由基喙 、中喙、喙 、端喙、唇瓣组成 (13)
刮吸式口器 双翅目蝇类幼虫口器。

仅一对口钩 (14)
虹吸式口器 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

(15)
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16)
捕吸式口器 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式口器之称。

(17)
锉吸式口器 左右上颚不对称,2根下颚口针构成食物道,舌和下唇间构成唾液道,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

(18)
切舐式口器 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所特有。

(19)
刺吸式口器 上颚与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下唇延长成喙;
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eg.蚊子,蝉,蝽。

8. 具翅胸节背腹板上沟和背片分别是什么? ( 1 )前脊沟:是具翅胸节背板前部的一条沟,其内的前内脊发达,形成悬骨。

( 2 )前盾沟:位于前脊沟之后,一般与前脊沟距离较近。

( 3 )盾间沟:通常是一条“八”形的沟,大致位于背板的后部,内脊比较发达。盾间沟的形状和位置不很固定,有的种类甚至完全消失。

 由上述的沟将背板分成如下的几块骨片:
( 1 )端背片:是前脊沟前的一块狭带状骨片。

( 2 )前盾片:为前脊沟和前盾沟之间的一块骨片,也比较狭窄,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在直翅目、鞘翅目等昆虫的中胸背板上较发达。

( 3 )盾片:是前盾沟和盾间沟之间的一块骨片,也是具翅胸节背板中最主要的一块骨片,比其它的骨片显著为大。

( 4 )小盾片:为盾间沟后的骨片,一般呈三角形。

9、单眼和复眼的结构、功能特点、代表性昆虫。

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背单眼——为一般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背单眼生于额区上端两复眼之间,呈小圆形,1~3个,3个时,则排列成倒三角形。可感受光的强弱与方向。eg.天牛,金龟子。

侧单眼——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的两侧。侧单眼的功能,除了对光有定位作用和一些辨色作用外,还能感受附近物体的运动。侧单眼的数目在各类昆虫种变化很大,常为1~7对不等。侧单眼着生在复眼的位置,是复眼的代表,所以它不会与复眼同时存在。eg.膜翅目的叶蜂幼虫,鞘翅目天牛幼虫。

复眼——昆虫的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的若虫其头部都有一对复眼。位于颅侧区,形状多为圆形、卵圆形。由多数小眼组成,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小眼面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在各种昆虫中变异很大。复眼不仅有感光作用,还能成像;
一般认为复眼能感受外部物体的某种形状、活动和空间位置,辨别照射在眼上的光强度和颜色差别。有些昆虫具有辨色作用,许多昆虫能感受紫外线。eg.家蝇,蜻蜓。

10. 成虫胸足分为哪几节?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11. 常见的成虫胸足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步行足:步行虫,蜚蠊,瓢虫,蝽等;

跳跃足:蝗虫,蟋蟀,跳甲的后足;

捕捉足:螳螂和猎蝽的前足;

开掘足:蝼蛄,金龟子等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游泳足:仰泳蝽和龙虱等水生昆虫的后足;

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攀握足:虱类的足 13. 昆虫的翅是由哪部分发展来的? 昆虫的翅是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的,成双层结构 14. 一般将翅分为哪些缘、角和区? 三缘——前缘;
后缘;
外缘。

三角——肩角;
顶角;
臀角。

四区——腋区;
翅区(臀前区和臀区);
轭区。

15. 根据翅的质地和被物的不同,可将翅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1)膜翅 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等(2)毛翅 如毛翅目昆虫的翅 (3)鳞翅 如蝶和蛾的翅(4)缨翅 如蓟马的翅(5)半覆翅 如大部分竹节虫的翅(6)覆翅 如蝗虫叶蝉类的前翅 (7)半鞘翅 大多数蝽类的前翅(8)鞘翅 鞘翅目昆虫的前翅(9)棒翅 双翅目昆虫与雄蚧的后翅 16. 昆虫翅的连锁类型,并举例。

( 1 )翅轭连锁:主要发生在较低等的蛾类中,如蝙蝠蛾。

( 2 )翅缰连锁:大多数高等蛾类 ( 3 )贴接连锁:鳞翅目蝶类和一些蛾类(如枯叶蛾)
( 4 )卷褶连锁:在同翅目的蝉类中 ( 5 )翅钩列连锁:在膜翅目昆虫中 17. 说明昆虫产卵器、交配器的构造。

外生殖器是昆虫用以交配和产卵构造的统称,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雌虫的产卵器:产卵器常为管状构造,由3对称为产卵瓣(valvulae,单数valvula)的瓣状构造组成:
第一产卵瓣、腹产卵瓣、第一生殖突 ;
第二产卵瓣、内产卵瓣、第二生殖突;
第三产卵瓣、背产卵瓣 雄虫的外生殖器统称为交配器,构造比产卵器复杂,着生于第9腹节上,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

18. 弹尾目的腹部的三对附肢分别是什么?区分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类幼虫 黏管:第一腹节 握弹器:第三腹节 弹器:第五腹节 鳞翅目幼虫一般有5对腹足,着生于第3—6节及第10腹节上,第十腹节上的一对又称为臀足。腹足常有减少的现象 膜翅目叶蜂类幼虫也有腹足 ,但从第二腹节就开始有腹足,而且一般为6—8对,有的可多达10对,腹足的末端有趾,但无趾沟,这是与鳞翅目幼虫的一点明显区别. 三、问答题 1. 结合实际,试述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

1 根据作物的被害状来确定害虫的种类,指导测报。2 用来进行分类:昆虫的口器构造是昆虫分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3 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 1.简述昆虫体壁的构造及其表皮的化学成分和各层的主要功能. ⑴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

⑵表皮的化学成分包括几丁质(chitin)、蛋白质、脂类、多元酚及其氧化酶、色素。

⑶表皮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各层功能如下:
内表皮:有助于虫体扭曲,形成外表皮,亲水性 外表皮:亲脂性,决定体形,对蜕皮液有强的抗性 上表皮:
表皮质层:鞣化受损表皮的作用。

蜡层:对虫体保持水分,防止外物侵入 黏质层:保护蜡层,防止水分散失。

2.简述昆虫的脱皮过程及其脱皮的激素调控 ⑴脱皮的过程包括皮层溶离、旧表皮的消化吸收和新表皮的沉积鞣化等一系列连续的生理过程。

⑵昆虫的脱皮受两类激素的调控,脱皮激素(前胸腺)和保幼激素(咽侧体)。

(脱皮激素的作用是发动皮细胞进行表皮形成过程,以及成虫器官芽开始发育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保幼激素能够促使幼虫结构的生长发育,同时抑制成虫结构的分化和发育。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可以改变脱皮的方向和延迟成虫特征的出现时间。在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存在的情况下,发生从幼期到幼期的脱皮过程,当保幼激素的浓度降低时,发生从幼期变蛹的过程。脱皮激素直接作用于皮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而启动脱皮过程。保幼激素则作用于细胞核物质,决定脱皮过程的形态表现途径。)
3.简述昆虫体壁色彩的形成原因。

⑴色素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色素化合物,吸收某种波长的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形成各种颜色。

⑵结构色: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勾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射或干射而产生的各种颜色。⑶结合色: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另外,环境因素对色素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温度、湿度、和光等,高温使色彩变深,低温则变淡。

4.简述昆虫中肠围食膜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⑴围食膜由肠壁细胞分泌形成的管状膜,具有网状纤维结构 ⑵有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的作用,有选择渗透性。对消化酶和已消化的食物有渗透作用。保存消化液 5.简述昆虫循环系统的特点 1、开放式血循环:2、血液兼有高等动物血液和淋巴液的作用;
3、血液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
4、血糖以海藻糖为主。

7.简述昆虫马氏管的构造和机能 ⑴马氏管组织结构(外→内)围膜-肌肉层(单层肌细胞)-管壁细胞 ⑵主要机能:①维持体液循环液流;
②移除代谢废物;
③调节血液渗透压,保持水分和离子的平衡。

其他机能:①分泌泡沫和黏液;

②分泌丝质;

③分泌石灰质。

8.简述昆虫的气门及其开闭机制 外闭式气门:在气门腔口有开闭机构:唇形活瓣、垂叶和闭肌 外闭式开闭机制:当闭肌收缩时,垂叶向下拉,两唇瓣闭合,气门关闭;
当闭肌松驰时,两唇瓣张开,气门打开。

内闭式气门:在气门腔内气管口处有开闭机构—过滤机构:闭弓、闭带和闭肌 内闭式开闭机制:当闭肌收缩时,闭弓牵动闭带推向对方,将气管口关闭;
当闭肌松驰时,由于闭弓的弹性,或开肌收缩,将闭带拉回而使气管口开放。

9.简述昆虫的呼吸方式 ①体壁呼吸②气管鳃呼吸③物理鳃(气泡和气膜)呼吸 如龙虱。④气门气管呼吸 11、简述神经元的基本构造、类型和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昆虫的神经元由1个细胞体、1个或多个树突和1个轴突三部分组成 按形态分: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根据功能分:感觉神经元:多极或双极神经元。感受外来刺激,传递给联系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单极神经元。控制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联络神经元:单极神经元。与各种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进行信息综合。

12、简述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脑:前脑;中脑;;后脑 功能:脑是感觉和联系的中心,可接受头部感官刺激,引起全身的反应。

脑是昆虫行为协调和抑制中心,可调节内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

二、腹神经索:由胸部和腹部的一连串神经节和纵贯各神经节的神经索组成. 功能:1)是所在体节的控制中心。(2)咽下神经节控制口器的运动 并控制昆虫休眠和滞育。

(3)复合神经节控制生殖器官和后肠的动作。

13、简述昆虫感觉器官的构造、种类和功能 基本构造:感受器 = 感觉神经元 + 特化的皮细胞 种类(一)按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分为:1.视觉器(单眼和复眼):感受光波刺激2.听觉器(听觉毛、江氏器和鼓膜听器):感受声波刺激3.触感器(钟形、毛形和具橛触感器):感受环境和体内机械刺激4.化感器(嗅觉器和味觉器):感受化学物质刺激5.温感器:感觉温度变化6.湿感器:感觉湿度变化 (二)按感受器的形状分为:1.毛状感受器2.鳞状感受器3.锥状感受器4.钟状感受器5.坛状感受器6.剑梢感受器 15、简述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 一、神经分泌细胞: 分泌促前胸腺激素(PTTH)等。咽下神经节能分泌滞育激素。

二、咽侧体:可分泌保幼激素(JH)。三、前胸腺:分泌脱皮激素(MH) 。

四、心侧体:贮存和释放激素并分泌多种激素。

16、简述昆虫信息素的种类 昆虫的外激素主要有性外激素(性信息素)、告警外激素、集结外激素和标迹外激素等。。

17、简述昆虫雌、雄生殖器官的基本结构 雌性生殖器官构造:
包括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还有受精囊、附腺、交配囊,交配囊有时膨大成为生殖腔,生殖腔体外的开口为生殖孔。

雄性基本构造:
由中胚层演化而来的一对睾丸和一对输精管;
由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射精管及其附腺。。

19、 昆虫体壁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有何作用? 1、具有高等动物皮肤和骨骼的双重功能。

保护、热能交换、体色、感觉;
为肌肉提供着生点、形成关节。

2、营养物质的贮存库。

3、参与呼吸、生殖等活动。

——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19、昆虫表皮的通透性与杀虫剂穿透的关系如何? 杀虫剂是脂溶的,容易穿透蜡层。

20、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机能 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由内及外可分为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共6层。前肠由前往后还常可分为咽喉、食道、嗉囔、前胃和贲门瓣 机能:接纳和磨碎食物;进行暂时贮存和初步消化 中肠 由内胚层形成,由内及外可分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和围膜共6层,中肠的肠壁细胞常见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再生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功能:可分泌消化酶,是消化食物、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后肠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其组织也是由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组成,从前到后分为前小肠(回肠和结肠)和直肠 功能:(1)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
(2)回收水分和无机盐 21、昆虫的血液有何功能? (1)运输功能,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和血细胞;

(2)贮存功能,贮存水分、营养和废物;

(3)代谢功能,参与有毒物质分解;
结缔组织和表皮形成;
防卫和变态等代谢活动。

(4)机械功能,通过肌肉收缩产生血压,促进呼吸、蜕皮、羽化、展翅和卵的孵化等活动。

(5)防卫功能,含有刺激性物质对天产生忌避作用;
通过血细胞堆积产生止血作用;
通过吞噬、成瘤和包被作用进行血细胞免疫;
通过产生抗菌肽和溶菌酶进行血浆免疫;
产生解毒酶起解毒作用等。

22、试述昆虫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 基本消化物质 昆虫通过呼吸来获得能量和维持体内正常的生化环境,糖、脂、和氨基酸等各种能源物质按照特定的代谢途径,产生供虫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能量。

糖类是昆虫的重要能源物质,糖类的完全氧化代谢,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效的能源物质,脂肪酸的代谢酶类存在于线粒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氧化。

昆虫血淋巴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氨基酸,氨基酸的重要性主要是经过转氨作用后生成各种酮酸,为三羧酸循环提供代谢中间体,起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

昆虫的能源物质从总体上讲都来自食物,当营养物质(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被中肠吸收后,在脂肪体内转换成适于贮存和运输的形式,贮存于脂肪体和血液中,只有少量的能源物质直接进入肌肉内。血淋巴除了作能源物质运输的介体外,也是海藻糖和氨基酸的贮存库。

脂肪体是能源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它具有各种能源物质相互转换的酶系 能源物质的转化常受到激素和基质的调控。

24、试述杀虫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 • 对轴突传导的影响 滴滴涕是应用最早的有机氯杀虫剂,昆虫受滴滴涕中毒以后,表现出过度兴奋和痉挛,随之发生麻痹而死亡。

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等):轴突膜上的Na+通道,延迟其关闭,重复后放(兴奋)
• 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 沙蚕毒素类(杀虫双和杀虫单)、氯化烟碱类(吡虫啉):突触后膜Ach受体,抑制或增加突触后膜兴奋性。

• 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它们能像乙酰胆碱那样与 Ache 相结合,但结合以后不容易水解,使结合以后不容易水解,使酶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受阻,造成突触部位乙酰胆碱大量积聚。昆虫中毒以后,表现出过度兴奋,随之行动失调,麻痹而死。

25、试述昆虫激素对其变态的调节作用 促前胸腺激素在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的调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蜕皮激素启动与调节蜕皮过程,保有激素规定昆虫每次退皮厚昆虫的发育方向,即发育为幼虫或长生变态产生蛹或成虫。具体说,高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幼虫状态的转变,低浓度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一起促使幼虫到蛹或到成虫的转变。

昆虫生物学 二、简答题 1.简述“不全变态”和“全变态”的特点。

不全变态 又称直接变态(direct metamorphosis),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不全变态又可分为3个亚型。

(四) 半变态 (hemimetamorphosis) 蜻蜓目、襀翅目昆虫的幼期水生,其体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器官及行为等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其变态特称半变态,其幼期昆虫通称稚虫(naiads)。

(五) 渐变态 (paurometamorphosis) 昆虫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形、生境、食性等方面非常相似(见右图),这样的不全变态称为渐变态,它们的幼期昆虫通称若虫(nymphs)。

(六) 过渐变态 (hyperp-aurometamorphosis) 在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中,幼期向成虫期转变时要经过一个不食又不大动的类似蛹的虫龄,所以被称为过渐变态。

全变态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不同的虫态,为有翅亚纲内翅部昆虫所具有。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上不同,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食性与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差异较大。

昆虫幼虫的类型:原型幼虫(表变态、增节变态)、过渡型幼虫(原变态)、亚同型幼虫(半变态)、同型幼虫(渐变态)
异型幼虫(全变态)
2、完全变态类幼虫有哪几种类型 由于全变态类昆虫种类繁多,生境、食性、习性等差别很大,所以幼虫的形态远比若虫、稚虫等复杂。根据足的多少及发育情况可把幼虫分为4大类。

1.原足型幼虫:原足型幼虫在胚胎发育的原足期即已孵化,有的连腹部的分节也没完成,胸足只是简单的突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简单,器官发育不全;
幼虫为寄生性。根据腹部的分节情况,原足型幼虫又分两类。

(1)寡节原足型幼虫如某些广腹细蜂科昆虫的早龄幼虫, (2)多节原足型幼虫如环腹蜂科、姬蜂总科、小蜂总科及细蜂总科的某些早龄幼虫。

3. 多足型幼虫:
如大部分脉翅目、广翅目、部分鞘翅目、长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类等的幼虫。根据腹部的构造,可分为(1)蛃型幼虫(2)
蠋型幼虫 3.寡足型幼虫:见于鞘翅目、毛翅目及部分脉翅目昆虫,其胸足发达,但无腹足;
其形态变化较大,常被分为4类。

(1)步甲型幼虫 如步甲、瓢虫、水龟虫、草岭等捕食性昆虫的幼虫。(2)脐螬型幼虫如金龟甲的幼虫。

(3)叩甲型幼虫如叩甲、拟步甲等的幼虫(4)扁型幼虫如一些扁泥甲科及花甲科的幼虫 4.无足型幼虫:又称蠕虫型幼虫(vermiform larvae),其显著特点是胸部和腹部无足。按照头的发达程度,可分3类。

(1)全头无足型幼虫如低等双翅目、膜翅目的细腰亚目、部分蛀干性鞘翅目、部分潜叶性鳞翅目的幼虫及捻翅目的末龄幼虫等。

(3) 半头无足型幼虫 如双翅目短角亚目和一些寄生性膜翅目的幼虫。(3)无头无足型幼虫如双翅目环裂亚目的幼虫。

3、试区别“离蛹”、“被蛹”和“围蛹”。

蛹的类型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等,常将昆虫的蛹分为 3 类 (1)离蛹 裸蛹 附肢和翅不帖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脉翅目昆虫 (2)被蛹 体壁坚硬,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各节不能扭动或仅个别节能动。

(3)围蛹蛹体本身是离蛹,只是蛹体被第 3 、第 4 龄幼虫所脱的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而已。

4、休眠和滞育各有何特点? 1.休眠 (dormancy)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昆虫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 。

2.滞育 (diapause) 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滞育有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两类。

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 ):又称绝对滞育,常为一化性昆虫所具有。昆虫在各自固定虫态发生滞育。

兼性滞育(facultative diapause ):昆虫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滞育可出现在不同的世代。

5、生殖方式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生殖的个体 单体生殖 双体生殖 受精机制 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产生后代的个数 单胚生殖(monembryony) 多胚生殖(polyembryony) 生殖的虫态 成体生殖 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后代的虫态 卵生(oviparity) 胎生(viviparity) 三、问答题 1. 谈谈昆虫生物学与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的关系。

研究昆虫生物学的目的不仅在与了解昆虫生命活动及其演化的奥秘,更主要的是把昆虫生物学知识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害虫防治、益虫利用、环境保护等均要在弄清昆虫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昆虫生物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什么叫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二者有何区别?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个体发育中生命特性的科学,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个发育阶段的习性及行为、某一段时间内的发生特点等方面。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叫雌雄二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5. 昆虫的产卵方式主要有哪些?了解产卵方式有什么意义? 产卵方式 单产:棉铃虫、菜粉蝶等 块产:椿象、螳螂、瓢虫等 产卵场所 暴露:寄主或猎物的表面 隐蔽 土中:蝗虫卵 寄主体内:蝉卵、赤眼蜂等 树翘皮下、缝隙等地 4. 什么叫脱皮?脱皮和生长有什么关系?幼虫生长有何特点? 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叫脱皮。

生长 在昆虫的胎后发育中,虫体的生长主要在若虫期及幼虫期进行,其生长速率很高。

昆虫各部分的生长为异速生长,各器官的长宽度的对数与整体长宽度的对数呈正比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即呈直线关系。(戴氏法则)
昆虫的生长和脱皮交替进行,在正常的情况下,昆虫幼体每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脱一次皮,虫体的大小或生长的进程可用虫龄来表示。

昆虫生态 1.简述昆虫获得水分和失去水分的途径与方式。

昆虫水分获得途径:食物;
体壁、卵壳从空气、土壤、植物中吸取;
直接饮水;
利用体内代谢水 昆虫水分散失途径:
消化、排泄系统排水;
呼吸系统蒸发失水;
体壁蒸发失水 2、试述降水对昆虫的生态关系。

(a) 降水提高空气湿度,故对昆虫发育发生影响(b) 降水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中生活的昆虫起着重要的作用;

(c) 降水对一些昆虫却是重要的条件。(d) 降雪:对土中或土面越冬的昆虫起保护作用 (e) 降雨也常常成为直接杀死昆虫的一个因素。(f) 降雨影响昆虫的活动。

3、比较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作用特点。

1.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是比较均匀的,生物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只影响昆虫的某些个体。

2.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无关。但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程度,则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密切。3.非生物因素一般只是单方面对昆虫发生影响,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则是相互之间。如某种昆虫的天敌数量增多,其种群数量即将随之下降;
昆虫种群数量下降,势必造成其天敌的食物不足,天敌数量也随之下降,而又导致该种昆虫种群数量的增多。

4.生物因素对某种昆虫来讲虽是一种环境因素,但它又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即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生物因素对某种昆虫产生间接的影响。

4、简述植物“抗虫三机制”的含义及其在抗虫选育中的应用。

植物抗虫性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品种或植株能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在田间与其它种植物或品种植物相比。受害轻或损失小的植物或品种称为抗虫性植物或抗虫性品种。针对某种害虫选育和种植抗虫性品种,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植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表现。就植物而言,其抗虫机制表现为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3个方面。

3. 列举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中各两个科的一种天敌昆虫,并说明每种所属的类型。

6、 简述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病毒2、细菌3真菌4线虫5原生动物6立克次体 三、问答题 1 昆虫的外界环境因素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包括的主要因素是什麽? 生物因素 :食物,天敌(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其它(共生,共栖,竞争等)
非生物因素:1气候因子 温度、湿度、光照、风2土壤因子 土壤气候、土壤理化状态、土壤生物 2 根据温度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如何划分温区? 1.致死高温区 范围:45~60℃ 表现:兴奋-死亡(酶系破坏、蛋白质凝固)
2.亚致死高温区 范围:40~45℃ 表现:热昏迷 3. 适温区 范围:8~40℃ 表现: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有效温区)
(1)高适温区 范围:30~40℃ 最高有效温度 (2)最适温区 范围:20~30℃ (3)低适温区 范围:8~20℃ 最低有效温度 发育起点温度(developmental zero)
生物学温度(biological zero)
4.亚致死低温区 范围:
-10~8℃ 表现:冷昏迷 5.致死低温区 范围:
-40~-10℃ 表现:死亡(体液结冰)
7. 致死低温和高温如何影响昆虫生存? 低温 引起大多数昆虫的大量死亡。

1.代谢消耗和生理失调 2.体液结冰:体液结冰引起昆虫的死亡 , 主要是由于原生质失水,不断扩大的冰晶在原生质内形成分割的孔隙,引起原生质和原生质膜的质壁分离 , 破坏组织和细胞膜的生理结构等。

高温 酶系破坏、蛋白质凝固 8. 光的性质如何影响昆虫的行为习性? 光是生态体系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一) 辐射热 昆虫可从太阳的辐射热中吸取热能。

(二) 光的强度 一些昆虫的活动受到光强的影响。

节律 日出型:如蝴蝶、蜻蜓 夜出型:如蛾类 昼夜型:如蚂蚁 弱光型:如蚊子 (三) 光的波长 昆虫的视觉光区与人的视觉光区不完全相同,不同种类昆虫的视觉光区也有差异。例如蜜蜂的视觉光区为650~297nm 。

黑光灯(波长365-400 nm)
(四)光周期 光周期的年变化对许多昆虫的反应都非常明显。主要是光周期的年变化是逐日地有规律地增加或有规律的减少的。

光周期对许多昆虫冬期滞育的关系非常密切。

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

临界光照虫态:对光周期敏感的虫态。一般为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

9. 昆虫的食性可区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一种昆虫。

食性 范围:单食性(三化螟)、寡食性(小菜蛾)、多食性(棉蚜)
性质: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蜚蠊)、腐食性 10. 天敌昆虫区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是什麽? 天敌昆虫一般可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两大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捕食性天敌昆虫身体一般比猎物昆虫大,而寄生性天敌昆虫比寄主昆虫小。(2)捕食性天敌昆虫通常需捕食许多头猎物才能完成个体发育,而寄生性天敌昆虫只需寄生于l头寄主内即可完成个体发育。(3)捕食性天敌昆虫可使猎物立即致死,而寄生性天敌昆虫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使寄主致死。(4)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捕食时可自由活动,而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寄生时不离开寄主的身体。(5)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食物(猎物)一般是相同的,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食物一般不相同。

昆虫的分类 1.写出蜜蜂科与食蚜蝇科的主要鉴别特征。

蜜蜂科(Apidae):(1)后足携粉足;
(2)后足胫节无距,头胸等宽;
(3)前翅亚缘室3个以上。

食蚜蝇科(Syrphidae):(1)在R与M间有一条伪脉,两端游离,穿过r-m横脉;
(2)翅外缘有一条与外缘平行的横脉。

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鳞翅目的小幼虫。少数为腐食性。

2.写出同翅目与半翅目的主要鉴别特征。

⑴半翅目 主要形态特征 ①口器刺吸式,喙基部着生在头前方(同翅目着生在头的后方)②前翅为半鞘翅 ③前胸背板发达,呈不规则六边形,小盾片发达多呈三角形。④多具嗅腺 主要生物学特性 ①渐变态,若虫多为5龄②产卵习性:产于植物组织中,卵肾形(盲蝽)、产于植物表面,卵鼓形(板须蝽)
③食性:多数为植食性,如斑须蝽;
少数肉食性,如小花蝽;
极少数吸血,如臭虫。④陆生、水生、水面生活 ⑵同翅目 主要形态特征 ①口器刺吸式,喙出自头后方(喙基部与前足基节相接近)②前翅质地均一,膜翅或革质  主要生物学特性  ①食性:全部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一部分可传播病毒病②渐变态:蚧、粉虱为过渐变态 ③生殖方式:多数两性生殖,有的行孤雌生殖(蚜、蚧、粉虱)蚜虫有世代交替 ④雌雄二型:(蚧雄虫有翅,雌虫无翅)多型现象(飞虱长翅与短翅)
⑤产卵方式:植物组织中(叶蝉、蝉)、植物表面(蚜虫)
⑥多有蜡腺,所以常有蜡被、蚧壳、蜡粉(防治困难)⑦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 3.写出蚂蚁与白蚁的主要鉴别特征。

⑴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
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 ⑵白蚁亦称虫尉,坊间俗称大水蚁(因为通常在下雨前出现,因此得名),等翅目昆虫的总称。

触角是念珠状;
胸腹交接位不明显;
翅膀则有长翅、短翅和无翅型。有翅类为两对狭长膜质翅,两对翅不论大小、形状、翅脉序均相似,并比身体长。短时间飞行后,会自动于其特有横缝脱落。

三、问答题 1.简述昆虫分类学的地位、作用及与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⑴地位: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是昆虫学其他所有分支学科的基础。

⑵作用:①昆虫分类学是整个昆虫学研究的基础②分类学知识是进行预测预报的依据 ③分类学知识是植物检疫的基础④可为害虫防治提供信息 ⑤是开展昆虫资源调查,开发昆虫资源的基础⑥在其它方面:如考古、地质、政治上的意义 2.总结昆虫纲成虫分目的主要依据,并举例说明。

分目的依据(1)口器类型 (2) 翅的质地和类型(3) 变态类型 (4) 生物学习性 3.什么叫双名法和三名法?举例说明双名法的特点。

双名法:以两个拉丁文字作为一个种的学名(这种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的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第二字为种名。学名在印刷时要印成斜体,定名人位于学名之后。定名人姓氏要正体,同种或同属多种在一文章内多次出现时,属名可缩写。如:小地老虎 Agratis ypsilon Rott 三名法:(亚种命名)将亚种名放在种名之后,构成亚种名。属+种+亚种名+定名人。

步甲科与虎甲科的区别 步甲科:体色较暗,有的鞘翅上具有刻点、条纹或斑点;
头口式为前口式;
头宽小于胸;
触角间的距离大于唇基宽度 虎甲科:体色鲜艳并具金属光泽;
头口式为下口式;
头宽大于胸宽;
触角间距小于唇基宽度 弄蝶科、粉蝶科和凤蝶科的区别 弄蝶科:小至中型蝴蝶,体粗壮,颜色深暗。头部常较胸部宽,触角为棒状,末端呈钩状 粉蝶科:一般呈白、黄、橙色,翅上常有黑斑,前足不退化,爪多有齿或分2节,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 凤蝶科:大型,翅为黑色、黄色或绿色,常有鲜艳的光色斑,后翅臀域只有一条臀脉,有尾状突起或外缘呈波浪形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