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豪 陈慧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既为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存在市场无序、资源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校外体育培训亟须变革。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教师准入资质,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创新教学内容、改善训练方法,找到提升青少年体育培训质效的正确路径,遵循教育规律,有效发挥以“体”育人的时代作用。
关键词:“双减”政策;
青少年;
校外体育培训;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145-04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做出了“双减”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降低校外培训热度。“双减”政策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如何有效开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新课题。
一、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快速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体育培训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领域呈现出明显蓬勃发展的活力与态势。
(一)政府全民健身的政策导向与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状况的改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相继颁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以体育促健康的指导方针在彼时已有体现。青少年体育锻炼主要由学校通过开设体育课的形式进行,即使有少数学生有在学校体育课程之外拓展其他运动项目的需求,也仍以自主的锻炼形式来实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一些中心城市开始出现了由体育爱好者自行组织的公益性体育训练营以及营利性质的体育训练健身营[1],但体育培训的整体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体育在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青少年体育锻炼、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指导意见①,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全民健康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视,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开发、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政策支持。
(二)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与观念的转变
大众健康意识的强化直接带动了健康投入,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如何科学地开展体育锻炼从而使锻炼效果更好,成为大众的迫切需要,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
与此同时,围绕青少年近视、体重超标或体重过轻、脊柱侧弯、体质下降等影响健康状况的现实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均给予了充分重视。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为此提供了相对专业的解决方式,一方面通过训练帮助青少年改善体质状况,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则面向特定的青少年群体,开展提升竞技水平的专业化训练,使之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三)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客观需求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学校体育改革围绕着教学目标在不断深化,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各地、各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地区,运动场地缺乏,体育器材数量不足、种类不多,师资匮乏或专业性不强,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体育锻炼需求。即使在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基于长期以来考试指挥棒的指向作用,学校体育仅仅只能在为数不多的课内教学中起到作用,存在“运动项目单一、场地设施受限和班级授课制使学生特长难以拓展”等教学短板 [2]。“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能够弥补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泛化、形式呆板等问题。”[3]
二、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学校体育的补充与拓展,尽管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无论是从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体育培训市场来看,还是从市场需求方来看,都还对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定位、作用、达成目标等方面存在认知与理解上的偏差。同时,“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客观状况[4],使得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领域面临着一些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市场的无序性、逐利性明显
近年来,在政策红利驱动下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但“由于政府缺乏有效和科学治理,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缺乏法律政策文件的支撑、制度行为的规范、以及专业职能组织的管理”,且“政府监管组织缺乏职能整合、权责关系杂乱;
政府监管过程缺乏外部参与、政策实效较低;
政府监管工具缺乏灵活创新、实施成本较高”[1],因此,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市场出现了扩张中的无序性,其逐利性特征愈加明显。
(二)培训资源的短缺与专业化程度不足
市场监管不足、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是场地受限,设备简陋。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相对小众化的运动项目方面更加突出。因陋就简的训练场所,以及非完全意义上受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员,直接关系到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是否安全、科学、有效。
(三)应试教育下培训内容的功利性突出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青少年体育竞赛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的边缘化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为促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有的地方教育机构相继推出将体育纳入中考并赋予相应分值与比例的举措。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增加,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比率,初三学生为42.7%,高于高一学生的30.6%,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初三学生为29.2%,高于高一学生的22.6%。”[6]这组数据反映出中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培训的出发点更多在于应试,而非出于对体育内涵的理解并将之作为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双减”政策给予青少年体育培训的机遇与挑战
“双减”政策一经出台,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学校、学生、家长及校外培训机构均有极其明显及深远的影响。
(一)新的发展机遇
在“双减”政策中,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这一清晰的指向目标旨在消除培训乱象,降低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在大众还在对《意见》进行文本内涵的解读时,2021年7月,教育部就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做了界定,明确“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7],这就为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政策明确了体育培训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后,部分原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迅速向体育、美术、音乐等其他类别转型。“体育培训越来越火爆,众多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体育培训也是大势所趋。” [8]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新的时代挑战
作为我国教育格局重大调整、教育观念重大变革的举措,“双减”政策“从根本上就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9],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从国家层面看,各级政府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契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从社会、家庭层面看,大众对校外培训市场的选择日趋理性,更加重视校外培训的质效。在国家新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对青少年校外培训的新期待下,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在迎来自身发展新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充分理解“双减”的真正内涵,转变思路,明确发展路径,才能以优质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
四、提升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质效的实施路径
在国家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各类政策助推校内、校外体育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培训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体育培训在内的青少年校外培训无论从外部环境治理,还是从内部的规范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要抓住外部环境赋予的机会进行自身的改革。从外部治理来看,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机构审核、收费指导、过程监督、制度规范等方面需要政府与社会层面的共同发力,这里则主要从内在视角就教育培训理念、师资建设与发展、训练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予以讨论,探索“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质效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双减”政策赋予体育培训的新内涵与新要求,把握教育规律,调整培训理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强调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所以,“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的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也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校外体育培训作为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虽然与学校教育存在教学方式、训练内容的差异性,但首先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成部分。因此,新背景下的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当前教育改革方向与趋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训练体系、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把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理念贯穿于体育培训全过程,与学校体育共同形成协调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强化教师准入资质,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平台
近年来,政府在给予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对体育培训市场的良好发展还缺乏相适应的规范与监督,对体育培训师资的聘用、管理、考核等方面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双减”政策实施后,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度规范,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准入资质,为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角色、职责提供了制度依据。对于非学科类培训的教学、教研人员,特别强调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目前校外体育培训教学人员有专职、兼职两种从业状态,“获得相关证照类型主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证和教师资格证(体育)”[10], 相对过去一段时间而言,培训师资的基本标准已基本具备,但仍存在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技术能力与执教水平参差不齊的问题。
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培训机构一方面要从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者能力要求出发,严格核准体育培训教师的各类资格证件,实现培训教师资质的全覆盖;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为培训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帮助教师打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实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优化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师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课程类型多样,既有以强化身体素质为主的青少年体适能相关训练,也有各种运动专项训练,如游泳、球类、射击等,这就对培训教师的竞技水平、训练方法、执教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特别是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部分竞技项目,如果培训教师本人不具备该项目的专业训练背景,就难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把握技术要领科学施训。目前体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大多具有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证和教师资格证,但教师中同时具有运动等级(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比例还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培训需求。
为更好适应当前及今后青少年体育培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国家层面要构建统一的体育培训从业人员职业认证体系及设定专业标准;
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优化培训资源。对竞技强度和技术门槛要求不同的训练项目、对有不同训练需求的青少年,科学合理配置具备相应指导资格的师资,实施更具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以更好地凸显体育培训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五、结语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以“体”“育”人的任务。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创新教学内容、改善训练方法,帮助青少年在达成训练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运动乐趣,使体育之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注释:
①如2001年,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5年,教育部《关于落实保障中小學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9年,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十二五规划”》;
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申报2012年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通知》;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七部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
参考文献:
[1]包长春.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治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柳鸣毅.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J].体育科研,2021(4).
[3]李瑛,郇昌店,刘远祥.我国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现存问题、致因与治理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1).
[4]柳鸣毅,胡雅静,孔年欣,等.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政策机遇与治理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1).
[5]孙国涛,邱凤霞,袁春梅,等.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现实样态、治理困境与优化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
[6]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J].中国学校卫生,2021(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EB/0L].(2021-07-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107/t20210730_547807.html.
[8]王辉,彭晓烯,郭钊瑜.“双减”政策让体育培训行业觅得良机[N].中国体育报,2021-09-14(2).
[9]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EB/0L].(2021-08-0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53/zjwz/202108/t20210823_553455.html.
[10]胡雅静.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能力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0.
作者简介:刘一豪(2002—),男,汉族,江苏靖江人,单位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
陈慧(1976—),女,汉族,福建福清人,博士,武汉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双减青少年政策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政策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