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
摘 要: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能够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丰厚养分,有助于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落地落实,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但目前我国高校精通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待扩充、学界对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整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程度与途径有待进一步加深与拓宽。为此,高校可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外实践研修等方面入手,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深度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
关键词:安徽优秀地域文化;
高校;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2-0018-05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轫于建国之初,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在21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发展完善“三全育人”理念,使其走向成熟[2]8-11。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教师、干部、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目标,立足本职工作,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
“全过程育人”侧重时间维度,强调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侧重空间维度,强调高校在育人中将各方面各环节相衔接,拓宽育人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各环节[2]2。因此“三全育人”是多元维度、多重发力的育人模式,注重显性、隐性教育的耦合衔接,契合“大思政”格局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名材辈出,文教昌明。历史上,安徽一度是军事政治的重镇,经济文教的重心,学术思想的渊薮,科技艺术的荟萃,哲学宗教的摇篮。从建安文学到桐城学派,从新安理学到皖派朴学,从包世臣、王茂荫等皖籍学者所推动的“经世”思潮,再到怀宁人陈独秀高擎新文化运动大旗,安徽一度成为时代思想的领航者。因此,安徽文化中爱国报国、诚朴厚重、兼容并蓄、革故鼎新、崇文重教及勤劳节俭等人文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与重要补充。同时,安徽也是革命的红色圣地和改革的摇篮沃土,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安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付出巨大牺牲,谱写了彪炳千古、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育人导向,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而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蕴含丰富育人元素,是开展“三全育人”可资为用的文化资源禀赋。学界对“三全育人”的文化意蕴、与构建大思政格局及隐性教育的关系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3-5],但将优秀地域文化尤其安徽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研究尚显薄弱。笔者就此试加探究,并就教方家。
一、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6]。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潜能素质全面提升,也包括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完善,更包含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而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安徽优秀地域文化中,蕴含丰厚的资源案例,能为高校“三全育人”赋能增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落地落实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7]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体,其融入高校,首先,能为“全员育人”注入活力。安徽省内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地方民间学术组织近年相继成立区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凝聚学界力量,既为整理、研究、弘扬安徽优秀地域文化奠定一定基础,也为安徽优秀文化融入高校“全员育人”体系注入活力;
其次,能为“全过程育人”提供支撑。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通变也一直是安徽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在安徽文化中所贯穿的‘通变精神表明:它既具有汇聚百川加以融通的襟怀,也具有自我修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能。正因为如此,涡淮流域的道家文化、徽州地区的新安文化、皖江地区的桐城文派才得以长期延续。”[8]放眼当下,安徽不仅是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而且省会合肥更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通过在高校中展示安徽近年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如介绍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启动运行等,既能彰显安徽科技创新的生机活力,也能教育引导优秀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择业安徽、扎根安徽、服务安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人才资源与智力支持;
最后,能为“全方位育人”提供契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安徽是旅游大省,在高校中开展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整理保护、价值阐释,尤其开展研学旅游、实践教学等活动,既能为安徽旅游业提供文化滋养,有利于更好整合旅游品牌资源和打造省内全域旅游格局,更能够贯彻“全方位育人”模式,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实践研修,夯实思政育人阵地。
(二)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能够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丰厚养分
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蕴含着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安徽境内,从距今约250万年前的繁昌“人字洞”、40万年前的和县龙潭洞就已发现早期人类活动遗址遗存,反映在远古时代的安徽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遗迹;
而皖东蚌埠一带的“双墩”遗址、“禹墟”遗迹,是中国古文字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证据。简言之,安徽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历三代而达魏晋,经隋唐以迄明清,安徽地区,名流政要,代不乏人,如管仲相齐,辅佐齐桓霸业;
曹操以文治武功,奠定曹魏政权基础;
朱元璋始为僧丐,终为帝王、开创明王朝的传奇经历;
晚清重臣李鸿章,深刻影响清廷内政外交的变迁走向等。上述诸人,他们都对当时时局,乃至中国历史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华佗、朱熹、梅文鼎、戴震、詹天佑、陈独秀、胡适、陶行知等为代表的皖籍名人,其精湛技艺、事功文章,反映了历史上安徽名人,在医疗技术、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走在了时代前列,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演进与时代的进步。又如北宋名相合肥人包拯,其清正廉明与铁面无私的为官品格,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体现;
南宋爱国诗人和县人张孝祥慷慨激昂、悲壮豪迈的词作,反映了他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操。近代以来,安徽地区既是红色革命的热土,也是改革创新的源头。安徽诞生了无数英雄烈士,有着广泛分布全省各地的新四军纪念馆及淮海、渡江战役旧址群等各类红色文化基地。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革命旧址与文物陈列的沧桑见证,是安徽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是能够融入于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之中的良好育人素材,能够启发师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三)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也充分发挥了春雨润物无声、悄然入心的滋润心灵的作用。”[9]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三全育人”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高校中,大力弘扬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启迪学生、净化灵魂的良好形式,能够发挥沉浸式体验效果,能够使学生从中加深对安徽文化的了解、认知与热爱。比如从六安皋陶的历史记载中,汲取中国司法鼻祖所倡导的德法并重、惠民爱民的司法理念;
从名医华佗行医事迹中,学习他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领略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平民教育与生活教育理念;
从安徽好人馆展呈的安徽各地各系统涌现的好人事迹中,传递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正能量。综言之,由古及今,安徽大地上古圣今贤的高度发达的物质创造与溢彩斑斓的文化创新,革命志士与先进楷模的榜样引领,对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具有启迪借鉴与学习价值,也亟待赋予其时代的表达。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文化风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的内生动力。
二、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當下困境
(一)缺乏精通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全员育人”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课堂教学,更是育人主阵地。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三全育人”,需要完善、扩充教师知识结构与储备,提升教师讲授技能。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育人元素,是省内高校提升思政育人水平的既接地气、又方便可行的重要资源。但从目前教师队伍看,精通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专业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打造。此外无论是全面系统阐释安徽优秀文化的课程,还是有关某领域某地域的课程,都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空间。同时,也缺乏专业化配套教材。
(二)对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整理研究尚待增强
“全过程育人”需要持久的动力源泉。而安徽优秀文化资源,因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分布广泛,品类众多,既是悠悠华夏文明的区域反映,也是近现代以来革命、建设与改革宏伟历程的光辉见证,能为高校“全过程育人”提供丰富案例与资源。但是目前学界针对广泛分布于典籍文献、文物古迹、革命旧址、纪念展陈之中的文献文物、历史事迹及重要人物的整理研究、阐释弘扬,仍然不够。
(三)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程度、途径有待拓展
从目前看,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活动的程度、途径,有待增强、拓宽。如相关线上线下课程开设少,授课形式单一,且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知识基础、专业特点、兴趣诉求等结合不密,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性不强,第二课堂拓展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关元素融入的系统性不足,师生参与的自觉性不够;
在学生生活中,价值观多元化、网络普及化所连带的负面影响,侵蚀部分大学生思想,也对高校育人工作构成一定挑战与干扰。
三、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径
(一)全员育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2022年4月25日,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0]“全员育人”中,教师承担以身立教、以德化人的光荣使命,在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三全育人”时,教师更发挥着整合资源、传承知识、引领价值、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极为重要。首先,应编制授课教材。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各院系、研究机构、后勤机构等协同参与,或校际、校社间通力合作,集结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编制统一乡土教材,作为授课参考。教材需突出安徽地域特色,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思维模式、认知层次、兴趣倾向与思政教学规律等来编排。其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取长补短,扩充知识、凝聚共识,汇聚育人合力。再次,应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举办安徽优秀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培训会,校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增强教师专业技能。此外,还应重视发挥辅导员在基层育人阵地中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的作用[11],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相关环节,将其作为测试要点之一,以赛促教,扩充、完善辅导员相关知识储备。最后,形成学科点,凝聚研究方向。积极鼓励教师申报与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相关的各级各类项目,使教师在备课、教学中,学有所获,教有所得,教研联动,以研促教,使教学、科研实现有效衔接,藉此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并挖掘教师科研潜力,孵化成果,推动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整理、阐释与推介,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升安徽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也能受启发、有触动,更好将教书育人与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二)全过程育人,课程建设是重要环节
安徽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自古以来,安徽人在文化教育、采矿冶炼、水利建设、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及绘画建筑等领域成果丰硕,时至今日,安徽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安徽文化中所凝练的爱国诚信、创新通变、敬业奉献、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等精神内涵,对提升大学生品德素质有很好帮助。如何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课程建设是重要环节。在课程建设中,需找准结合点,融入安徽优秀地域文化元素,既展现历史上安徽的文明进步,又呈现现当代安徽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具体来看,首先,将相关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教育主渠道。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其次,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徽优秀文化”等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可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拓展与补充,通过此类课程,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最后,在各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所凝聚的德育理念,突出问题意识,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此外还应注重线上线下智慧课堂的构建,“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互动过程中兼顾学生对知识的接纳程度”[12],变革灌输式教学的传统模式,多维度、广覆盖将育人元素汇入课堂,融入学生心灵。综言之,无论思政课程、还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辅助课程,以及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均需契合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适应教学情境,既要保证专业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与系统性,也要发挥安徽优秀地域文化元素的感染力与能动性。
(三)全方位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外实践研修是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环境的浸濡作用具有长期性、潜在性与直观性,能够潜移默化对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与第二课堂的开展,能使学生受到更感性的熏陶教育。一方面要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外化,对其合理打造,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自信的良好氛围,是高校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体现出扎根安徽、融入安徽的办学理念,又有利于涵养安徽历史文脉、整合地方人文资源、彰显安徽红色精神。在硬件设施方面,高校可在教学楼、文化墙、人文雕塑、道路标识、景观设计、校史陈列、校训名言等陈设中,布展反映安徽历史文化风貌、著名人物事迹及红色文化元素的相关内容。此外“高校图书馆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14],高校可以购置相关领域书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与人文品味。在学生活动方面,高校可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节、文化月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弘扬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在宿舍文明创建、社团活动、讲座论坛、学术沙龙及演讲辩论中自觉融入相关元素作为重要支撑。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可利用校园网传播平台,嵌入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在学校、团委及各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定期推送相关小常识、小故事。通过上述方式,大学生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高校于潜移默化中彰显育人成效。
另一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实践研修具有亲临现场、直观感受的优势,能够发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良好效果,也更易于引导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安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光辉的红色印记,及其众多的历史遗迹、文物典籍、革命旧址、纪念展馆等,是开展实践教学与思政研修的重要平台与资源支撑。比如可从参观蚌埠大禹治水遗迹中,感受上古禹风厚德、大公无私的精神价值;
从宋明以来徽派三雕中,感悟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
从金寨等地革命旧址群深刻感悟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从濉溪、萧县等地的淮海战役旧址群深刻感悟敢打必胜、科学决策、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依靠群众的淮海决战精神;
从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深刻感悟创新、求是、拼搏、民主的大包干精神等。可以说,在实践研修中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能够得以更加立体、鲜活予以展示。实践研修与课堂教学交相辉映,互为补充,能够夯实大学生信仰之基,坚定其文化自信,开阔其视野见识,并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养成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与长远性的工程,要“从空间方位上把控育人之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以及育人之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等不同区位,以实现育人之‘全方位的目的。”[15]单就学校层面来讲,教师、课堂、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实践研修等因素,都扮演重要角色。“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不仅重视显性教育,更注重隐性教育,将德育养成融贯于学生成长的无形之中。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蕴含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具有颇接地气、耳熟能详的地方文化优势,是省内高校贯彻实践“三全育人”理念可资为用的生动素材与良好载体,可润物无声、风化于成般陶冶学生品德,净化学生灵魂,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润泽心灵,启迪智慧。而这一过程,也为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赋予了时代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实现安徽优秀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岳修峰.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温小平,陈日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文化意蕴及其育人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5):143-148.
[4]崔华前.善用“大思政课” 推进“三全育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1-20(01).
[5]白赛楠.“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2-10-27].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8]《中國地域文化通览》编委会.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
[9]闫蕾,杨乐馨.“三全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机制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9):8.
[1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1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2022-10-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12]程艳,孙明杨.“三全育人”理念线上线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21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4]王妍晴.“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理论与实务》荐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3):202.
[15]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3):56.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高校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智富时代(2017年9期)2017-11-04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智富时代(2017年9期)2017-11-04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教育界·下旬(2017年7期)2017-08-31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