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党课: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以来,“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全面总结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借此机会,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历史性成就
(一)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更加科学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差异性思维日益凸显,敌对势力妄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以达到瓦解党执政根基的真实本质逐渐暴露,“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以“极端重要”定位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一科学定位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这一定位既是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激荡激变的清醒认知与正面回应,着眼于中国在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理想信念树立、党的执政根基、国家安危的实践定位,是坚持发展党和国家指导思想、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压舱石”,也是维系国家发展、维护执政合法性、维持社会良性运转的精神“黏合剂”,成为从根本上扭转意识形态工作被边缘化、虚无化、空泛化局面的指南针与冲锋号,对大众调适心理、整合思想观念具有重要价值。
(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苏联盛极而衰,“分崩离析”“作鸟兽散”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一旦思想堤坝溃败,其他防线也必然沦陷。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党内曾出现党的领导被弱化、虚化、淡化问题。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新时代,党中央明确强调各级党委要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既定目标任务落小落实落细。同时,强调要提升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着力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管控力。此外,党中央提出要构筑健全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为此,党中央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将意识形态工作当作是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分内事”的不良局面。其中,构筑这一体制机制的重点在于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敢抓善管,履职尽责,切实肩负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
(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客观实践,办成了许多大事,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稳步攀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时代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写进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概言之,这一思想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邃思考与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就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展开了深刻诠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旗帜,以其科学内涵与严谨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行动纲领。同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形成了学习新思想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出版发行诸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摘编,逐步搭建起全方位、广覆盖的学习渠道,理论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跃上新高度,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建设更加成熟
新时代,党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章制度,构建了整体协调发展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既保证了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的根本方向,又推动了各项制度的配套衔接以确保根本制度落实到位,为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软指标向硬任务转化提供了刚性规范。一是确立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在这一根本制度统摄下制定诸多意识形态工作具体细则和实施办法,为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锚航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依据这一根本制度的要求来规范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等文件,为规范意识形态治理部署夯实了法治根基。二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一直以来,致使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不规范、不严格、长期虚置和“空转”的重要症结在于各级党委(党组)存在工作职责不清、范围不明、管理不够的责任缺位问题。对此,党中央陆续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强化问责与监督制度。制度要立得起、行得通、有实效就必须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对此,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文件,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的巡视巡查情况作为检验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重中之重,对政治立场摇摆、守土不尽责、尽责不到位等问题予以追究,从根本上推动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考察考核的规范化,极大地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治理效能。
(五)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成效更加凸显
意识形态阵地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十年来,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与建设一刻未曾松懈,主持召开有关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的诸多会议,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实践靶向。其中,网络已然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最前沿,必须将守牢这一阵地作为重中之重。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重点就应落到哪里。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仰仗技术先发优势,以扶植“伪意见领袖”、编造虚假信息、炒作热点话题、渲染敏感事件等方式,妄图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时代以来,通过设立中央网信办等机构加强了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先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新型媒体平台;
开展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打造了一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行家里手”。这些举措使我们有力占据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开创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新局面。
(六)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显著
新时代,党中央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后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等政策法规,围绕开展宣传教育专题活动,完善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加大对损害先进典型名誉行为的惩处力度等,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准则。同时,面对“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的挑战,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复杂多样的错误思潮绝不会在短期内从我国的精神场域消亡,强调“敢于发声、敢于斗争”,对任意曲解和歪曲我国国史、党史、军史的言行,对以琐碎片段替代主流历史、用“学理”“文艺”“舆论”外衣掩盖政治目的、以恶搞娱乐摧毁历史严肃性的言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主动姿态批判和抵制,戳穿了错误思潮蛊惑大众的话语样式与传播方式,揭示了错误思潮企图瓦解大众信仰、否定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本质及危害,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扫清思想障碍,着力增强了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基本经验
(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即必须坚持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教育等领域的一切领导,这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根本原则。十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得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根本政治保障与决定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以科学思维在战略层面进行周密谋划与精心部署,从召开意识形态领域重要工作会议,到政策引导、制度建构、阵地管理等层面强化了党的领导,健全了集中统一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了“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彰显了我们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坚定决心与坚强意志。历史经验与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密钥,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性质与方向不动摇,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统一规划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意愿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自觉维护和捍卫其领导地位,以领导核心的定位证明自身执政合法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与运用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才能在“危局”与“变局”中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二)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是核心要求
推动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更迭、受众变迁、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不断对其进行革新与调和,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意识形态思想谱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秉承意识形态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特质,坚持“创新为要”“内容为王”的基本准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形成了兼顾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审视意识形态工作形势、谋划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引领意识形态工作航向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本遵循。可以说,推动理论创新是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求,其旨归于整合大众思想,不断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为党的长期执政筑牢信仰之基。
(三)立破并举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支撑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受到错误思潮的滋扰。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防线,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原则。从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看,“以立为本”是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特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主流舆论场,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容;
丰富话语类型及表达方式,推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互通、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融合、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统一,打造整体式宣传格局;
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实现形态与现实载体,使“中国成就”“中国故事”在宣发中内化为大众的理性认知与思维方式。“立破并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及推动其向对立面转化的关键,加强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辨识与剖析,澄清社会大众模糊认知,回应社会大众合理关切;
对内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媒体、论坛讲座、期刊报纸等方面的管理,压缩错误思潮活动空间及影响力,对外奋力突破西方传媒设置的舆论陷阱,引导大众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旧问题反弹复燃及新情况滋生蔓延的复杂态势,新时代以来的斗争经验启示我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绝无妥协、商量、退让的余地,坚持立破并举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动力。
(四)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也是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价值牵引。因而,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十年来,党中央始终强调要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原则,其核心在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党中央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立足点皆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未有独立于人民整体利益之外的私利,这是党永葆先进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源所在。新时代以来,党坚持将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党中央强调,要把人民“同意”作为基本原则,切实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民心、聚共识的重要职责。总之,党性和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体两面,科学把握二者的统一性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是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并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成功消除在伟大征程中涌现的种种阻碍,就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将意识形态的“变量”转化为“增量”。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客观实践中,党中央科学研判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遭遇的新挑战、新问题,创造性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与意识形态工作紧紧相扣,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思路,为有效应对外界的价值冲击与话语博弈构筑思想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通过这一“最大公约数”确立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的思想理论体系;
要深刻认识与大变局同步而来的风险挑战,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期社会差异性思维凸显、利益结构分化的问题,着力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凝聚的重要功能。同时,要致力于消弭国际上关于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误读与偏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有力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能否把握社会舆论走向,从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关键问题,必须将其置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去认识,放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去理解,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去把握。
三、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实践指向
(一)突出问题导向,构建意识形态突发舆情处理长效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十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舆论生态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但仍面临分众化、多元化的严峻挑战,构建正确导向的突发舆情处理机制需求日益迫切,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题中之义。一是建立健全舆情处理预警机制。应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监测机制,对重点人群、舆区、领域的舆情信息进行常态化预估,辨别舆情信息真伪,提升舆情预警及时性。二是建立健全舆情处理实施机制。应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引导、决策、管控、反馈的处置体系,疏通民意表达渠道,正确引导舆情。同时,根据突发舆情事件的性质、紧急程度、可控性等,科学设计差异化处置预案。三是探索完善舆情处理保障机制。加强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工作队伍激励机制,充分动员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专业人员从事意识形态研究工作,增强舆情处理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二)确保精准发力,积极应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其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加之受到社会思潮复杂性,观点意见多元性,舆论热点瞬时性以及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迟滞效应带来的挑战,使得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难度加大,这要求我们必须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一是打造素质过硬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依据各地区客观实际,制定中长期人才培育计划,将政治性与专业性作为考察网信人才队伍的基本准则,积极培育“高精尖”网信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建立网信人才在不同领域间实现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并将之转化为核心技术。此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增强人才参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补齐网络核心技术短板。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尽快缩小网络核心技术差距,争取实现“弯道超车”;
要推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特别是规范“算法”技术在信息生产传播中的应用,增强治理精准性,掌握我国网络舆论发展主动权。
(三)优化话语载体,搭建强有力信息传播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一是要巩固和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以中央级新闻媒体、各地方新闻综合频道的区域性媒体以及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宣传主流思想舆论方面发挥了“把方向”“守阵地”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使其成为舆论引导的“定海神针”,通过宣扬主流价值观、充分回应民众合理诉求,让主旋律更高昂。二是依托和整合新兴媒体的强大力量。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舆论传播的互动性、多元性特质,借助网络和自媒体平台,带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充分参与,既要善于将公众媒介中的活跃成员,培养为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又要使具有公共性的自媒体组织成为主流舆论的传播主体,通过正面舆论引导大众的科学认知。三是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实现二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在内容、形式、经营、管理上实现交汇,逐步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胸怀天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国际传播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动荡源与风险点急剧攀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更好地传递和彰显“中国声音”“中国智慧”,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成为我们党亟需回答的现实问题。一是完善国际传播布局。要将我国制度、组织和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形成以民间交流为基础、以政党对话为关键、以全方位合作为重点、以特有文化符号为媒介的国际传播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矩阵;
要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模式,推出更多文化精品,有效依托国内国际会议论坛、外事活动、学术研讨会等渠道向世界彰显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二是制定合理策略,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完善国际传播协作全链条工作体系,支持引导多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国际传播合力。同时,要根据各国受众的文化和习惯,按照“一国一策”原则,合理输出传播内容,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进。
同志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一项重要任务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 党课 意识形态 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