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彬 程慧婷
【摘要】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病因众多,常因治疗无法彻底根治,给患者心理及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针刺治疗眩晕症的历史悠久,脐针作为一种在脐部施针的治疗方式,具有简便、绿色、无不良反应等优势。文章重点介绍脐针的理论基础及对脐针治疗眩晕症的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易医;
八卦;
脐针;
眩晕症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2-0086-04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Case Report of Yiyi Umbilical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LAI WenbinCHENG Huiting*
Graduate Schoo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0,ChinaAbstract:Vertigo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the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many causes, often because of treatment treatment can not be completely cured, bring great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ain to patients. Acupun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Umbilical needle, as a treatment method of applying needle in the umbilical cor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icity, green color 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umbilical needle and analyzes the idea of treating vertigo with umbilical needle.
Keywords:Yiyi;Bagua;Umbilical Needle;Vertigo
眩暈[1]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指头晕或感受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国内研究显示[2-3]35%的人头晕每天发作,51%的人每月有头晕发作,其病因众多,治疗复杂,极大地困扰着临床工作者。脐针[4]是齐永教授以易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全息理论、时间医学理论为理论指导,齐氏脐诊法为手段,以脐为中心,在脐壁上向四处放射性地进针,并施以的五行生克制化补泻法,达到协调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现将从眩晕的病因病机出发,针对脐针治疗眩晕的临床思路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因脐部解剖的特殊性,横刺、斜刺则作为脐针的主要针刺手法
1眩晕症的病因病机
眩晕一症,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5]139-140。《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5]151,《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目为之眩”[6]231-233,《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胫酸眩冒”[6]264。《黄帝内经》中“上气不足”、肝风致眩为眩晕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刘完素的《河间六书》中提出“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7]之观点,主张以“风火”立论,治以滋阴潜阳之法。朱丹溪《丹溪心法》论述为“无痰则不作眩”,以“痰”立论,主张治以祛痰为先。张介宾则提出以“虚”立论,《景岳全书》中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和“上虚则眩”两个观点[8]。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对眩晕病机影响下,后世的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无外乎本虚标实,“风火论”“痰论”“虚论”,形成了古代医家对眩晕普遍共识。
2脐针在眩晕中的应用
2.1关于脐针的认识脐针是齐永教授创立的一种在脐部进针的新型针刺方法,打破了“神阙穴”禁针的古训。古人认为,脐为人体先天之结蒂,位居腹部中央,名为神阙,又称为脐中、气舍、维会等,是胎儿吸收母体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途径[9]。《医学源始》曰:“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生长,五脏六腑形成之根低也。”[10]“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这说明神阙通调周身之经气,与各经脉密切相关,通调各经脉气血的运行,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经脉、筋骨等组织器官[11-12]。齐永教授认为脐是人先天和后天的连接点,在肚脐未断裂之前,胎儿的发育主要通过脐带输送营养物质,而先天之炁[13]就源于人体的胚胎时期,在人体胚胎发育之时先天之炁与供给胚胎的血液一起由母体传入,它们的通道就是子体与母体相连的脐带,通过脐带的输入,子体的先天之炁就运行在胚体里,直至胎儿的发育成熟。当子体与母体脱离时,这个主导胎儿的先天之炁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并进入“冬眠”状态。脐针疗法就是通过针刺来快速地激活患者的先天之炁,快速地提高患者的生命动力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2.2脐全息理论在眩晕中的应用
2.2.1脐洛书全息学说“河图洛书”[14]是两种数字图像的合称,建构宇宙、时空、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被称为华夏文化之源头。《洛书》:“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实为股),五居于中”[15]。将《洛书》所描述看成一个人体,并投影纳入脐部,“戴九履一”,“戴”指的是头上,“履”表示为鞋,即从头到脚;
“二四为肩”即左右手臂到头之间是肩;
“六八为股”,左下为左股(左腿),右下为右股(右腿);
三七就是腰,人体中的四肢、躯干均在全息图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根据这个全息规律来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如图1所示)。
对于眩晕来说,视物天旋地转感,症状在目、头,属于头面部,根据洛书全息规律,“戴九履一”,即离位主头面部之疾病[16]。或通过观察,可以在离位发现一个或多个“白点”,称之为“眼点”触之皮肤冰冷,提示“气血亏虚”,在临床实际操作可在脐洛书全息图,在“离”位或者“眼点”部位进针,针尖指向头面部,瞄准打靶,齐永教授称其为“打枪”。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睁眼闭眼,或者移动位置,往往疗效显著。
2.2.2脐八卦全息律八卦是易经的主体部分,它的组合及衍化规律完美的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长,发展及终结。历代医家不少人用八卦原理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创立了独特的治疗疾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所谓“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
八卦分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是祖先对天地万物变化的本质认识,而后天八卦是通过对世间万物变化的演算而为人服务,占卜出人的发展行为的规律,脐针更多使用的是后天八卦[17-18]。根据八卦取向与人体对应关系的不同,将后天八卦分为脐外八卦和脐内八卦,脐外八卦常與人体结构相对应。源于《易·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19]根据这个八卦全息律,人体的发生病变部位均可以在脐部找到相对应的部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图2所示)。
脐内八卦与人体脏腑有着相对应的关系,根据易医学里“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的原则,任何疾病都可以从脏腑上着手进行治疗[20]。内八卦与人体脏腑之间对应关系如下:乾为阳金应大肠,兑为阴金应肺(包括呼吸系统),离为火应心与小肠(心血管系统),震为阳木应肝,巽为阴木应胆,坎为水以应肾与膀胱(包括泌尿生殖系统),艮为阳土应胃,坤为阴土应脾。内、外八卦的不同之处是外八卦对应人体体表结构,内八卦存在着中医脏腑的表里关系,也可根据这种表里关系进行针刺。如离位,方位在南,五行属火,在脏为心,在腑为小肠,五官属目,定点在脐之上部(时钟12点处),如该处有变化可提示心血管系统、小肠或眼部疾病,其他依此类推。《灵枢·本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5]79综合运用齐氏脐诊法诊察脐部异常变化,找出发病脏腑,便可在脐周相应的部位实施针术,可应用此全息规律指导临床(如图3所示)。
脐内八卦全息落脏,脐外八卦全息对应人体结构,二者在眩晕的治疗常相互配合。眩晕病位在脑,属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虚多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实多是风火、痰作祟。针对因风导致眩晕者,可在巽位进针,从脐内八卦全息来看,巽为风,五行属木,主疏泄,能平肝风。《丹溪心法》载:“湿痰滞于上, 阴火起于下,痰扶虚火上冲头目,邪正相煽, 故而忽然眼黑生花, 所谓无痰不作眩也。”[21]《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5]269指出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
或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针对病因病机分析,可针刺“健脾三针”,巽、离、坤。天旋地转感,类似于风的特性,巽为风,有平肝风之意,离在洛书全息图中指代头,与眩晕病位相符合;
坤为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髓海气血充盈可荣养清窍。
2.2.3脐十二地支全息有研究[22]已经表明,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时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古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子午流注、运气学说、四时节律孕育出了中国独居特色的时间医学。脐十二地支全息是继承中国传统时间医学,并结合脐全息理论的时间医学。在脐地支全息图中,将地支视为一个全息图,十二时辰循环图投影在人体脐部[23]。在一日里的十二个时辰,子时对应23~1点,丑时对应1~3点,寅时对应3~5点,卯时对应5~7点,辰时对应7~9点,巳时对应9~11点,午时对应11~13点,未时对应13~15点,申时对应15~17点,酉时对应17~19点,戌时对应19~21点,亥时对应21~23点。在眩晕中主要是运用于眩晕发生明显有时间规律的个体,根据发病的时间在脐地支图相对应的点进行针刺治疗(如图4所示)。
3病案举隅
周某,女,46岁,初诊时间:2022年8月20日,因“头晕1年余”就诊。患者自述在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全身乏力,半蹲位后站立症状伴加重,平素易焦虑恐慌,心神不定,偶有胸闷,无走路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及肢体麻木瘫痪,夜寐多梦,胃纳少,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淡白无化,血压114/85mmHg,Babinski征(-),Oppenhein征(-),Kernig(-),Brudzinski征(-),颈部稍僵硬,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双上肢肌张力(-),双上肢手指感觉(-)。予行辅助检查。颈椎MRI(检查号:MR117295)示:①颈椎退行性变;
②C3/4椎间盘突出,请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随诊。颈动脉彩超(超声号:1002256)示:①双侧颈动脉内膜增粗,局部内中膜增厚;
②双侧颈动脉弹性降低。中医诊断:①眩晕(气血亏虚证);
②颈痹。西医诊断:①脑动脉供血不足;
②颈椎间盘突出。治则:补肝益肾,补益气血。脐针处方:坎位、离位(打枪)加巽位。取穴方法:参照齐永《脐针入门》河图洛书进行方位的确定,按顺序依次为坎位、离位巽位。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选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无菌棉签蘸取75%医用酒精对脐部进行清洁消毒,按照先坎后离,次巽位的顺序斜刺捻转进针,并在“离位”打枪,留针30min, 期间无需行针,治疗完毕后起针,用无菌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治疗疗程:连续治疗5天(1个疗程),休息1天,共2个疗程。经过第1疗程治疗后患者感眩晕症状改善,整体状态良好,食纳渐增。经第2疗程后患者已无明显眩晕,精力充沛,无明显恐慌、焦虑,精神状态良好,面色有化,食纳可,睡眠佳,二便调。
按:患者女,46岁,肾气已虚,天癸将尽,生化乏源。诉头晕,全身乏力,体位改变加重,面色淡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此为气血不足,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正如《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6]264脐针中坎、离两针在体表与人体督脉相映,按照易医“大无外,小无内”的理念,有通达督脉之意,使得脏腑精气、气血津液上输以濡养奉元神、交通心肾;
巽为风,主肝胆情志疾病,在眩晕中有息风止眩,疏肝以畅情志、安神定志的作用。因此,坎、离、巽三针有标本兼治、调和阴阳,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4结语
眩晕症涉及西医学的多种疾病,治疗手段丰富,但常难以彻底根除。脐针作为一种在“神阙穴”实施针术,打破了“神阙穴”禁针的古训,在治疗疾病时独取“神阙穴”。施术者综合运用脐洛书全息、八卦全息、十二地支全息等全息规律,针刺脐部来快速地激活患者的先天之炁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脐针相比起传统针灸具有一穴多治、一穴多针、一穴多效的特点,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312-319.
[2]LO A X, HARADA C N.Geriatric dizziness:evolving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Clin Geriatr Med, 2013(29):181-20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4]董志航,齐永.脐针疗法[J].中国针灸,2002(8):67-68.
[5]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9,139-140,151,269.
[6]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31-233,264.
[7]金·刘完素.河间六书 [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
[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91-396.
[9]周光平.神阙穴临床应用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9):103-105.
[10]清·王宏瀚.医学始源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
[11]贺振泉,张进,陈文华,等.脐疗机制新解—经络筋膜说[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2099-2100.
[12]孙爽,唐宏图.神阙治病理论依据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79-82.
[13]齐永.脐针疗法、脐全息与脐诊法[J].中国针灸,2004,24(10):70-75.
[14]王俊龙.《尚书》五行、《周易》八卦和人体形态逻辑再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0(2):73-76.
[15]苏洪济.河图洛书考释 [J].史学集刊.吉林,1992(4):68-72.
[16]熊益亮,沈艺,陈锋,等.清华战国竹简八卦人体图“坎离”探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932-934.
[17]马步真.后天八卦的解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17(3):121-124.
[18]孟庆云.《易经》与“藏象学说”[J].中医药文化,2015,10(5):27-31.
[19]佚名.周易 [M].宋·朱熹,注.李剑雄,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98-99.
[20]欧阳昱北.中天八卦新证[J].船山学刊,1997(2):90-93.
[21]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8.
[22]王磊,陈进法,王硕硕,等.子午流注与生物节律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485-2487.
[23]宋爱利.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51-2555.
(收稿日期:2022-10-11编辑:杜玲玉珊)
猜你喜欢 八卦 烟标上的太极八卦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别把八卦当传记杂文选刊(2022年3期)2022-04-16民国八卦 小报趣味(语文)(2021年5期)2021-10-14伏羲创八卦幼儿100(2021年7期)2021-04-10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读者·校园版(2020年3期)2020-03-02出土文献中的推人游年八卦法西夏学(2019年1期)2019-02-10特克斯:世界独有的八卦奇城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11期)2018-03-07王培生八卦散手(二)精武(2009年2期)20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