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源,探索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

时间:2024-09-17 14: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于建辉

书名:《设计风眼》作者:方晓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22年3月出版的《设计风眼》一书,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撰写的一本关于自身对设计及相关问题深度认知的专著。本书可以看做是《建筑风语》的姊妹篇,分别是作者不同阶段的精选论文集,无论是“眼”亦或是“语”都是作者的观念和思想的体现。《设计风眼》较之《建筑风语》晚出版十五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作者经过多年积淀后,更为深厚、严谨的学术成果选集。该书可以说是作者看待设计、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某种视角,亦是对建筑史、社会设计热议话题的深度思考和高度总结。该书的核心思想及内容围绕三个版块展开,第一部分为“有关建筑历史方面的论文”;
第二部分为“设计现象和引人关注的设计议题的相关讨论”;
第三部分为“较为宽泛、生活化的语境中对设计的认识阐述”。其中第三部分,相对而言未强调专业性或较为严谨的学术性,更多的是一种随笔式独白。

基于作者较为丰富的经历(本科毕业参加建筑设计工作五年后回到校园完成硕博的学业;
建筑学出身但后来分配到美术学院工作至今),对于各类问题的看法相对而言较为综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视野也更为全面和宏观,这一特点在书中得以呈现。同时,鉴于作者《装饰》杂志主编的身份,该刊物的口号为“大设计,深阅读”,作者及其文章和该刊物的某种气质也较为吻合,且多篇文章也曾是该刊物上所刊登的代表作。相关的观点和视角可以说是集合了建筑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后形成的个人观点,非常深入,但又力求简出,因此对于读者而言兼具学术性和易读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这一观点,可以说这一理念是作者个人对待设计的核心态度之一,也是本书的核心线索和价值观彰显。支撑设计思维的必然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的理解,进而形成某种可视或潜在的文化进行显现,甚至说是让不可见的东西以一种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还可与“形而上”联系起来。包括本书的封面设计,由清华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向帆副教授操刀,看似平凡而普通,实际是由最新虚拟引擎的光渲染制作。从形式上的视觉效果来讲也带给人不同的解读,像是打开的一本书,或者是一扇门、窗,暗喻为“晓风”吹开了一扇窗户,透出智慧的亮光。本书三个版块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引领并引发读者的读与思,笔者根据自身的解读,认为二十四字或可以粗浅地总结正文的思想和启发价值。

外修内化,塑造自我。在本书第一版块中,作者精选了十篇文章,前一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设计运动、风格、理念等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包括哥特建筑、新艺术运动、文艺复兴、后现代等。特别是古罗马建筑的创新路径,带给读者意犹未尽的启发——“学习希腊,成为罗马”。古罗马在形式层面对古希腊进行学习、效仿或借鉴之后,完成了对希腊建筑的超越,成就了自身鲜明的性格特征并完善了自己的语言系统。罗马人的创新存在某种矛盾关系,但总体而言是自身文化立场的坚持与开放的有效平衡与调和的结果。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日本设计的“极简”和“禅意”,或多或少也体现了对于西方设计理念学习、效仿、提炼后最终结合自身的文化立场,杂糅成一种新面貌。正如《建筑的七盏明灯》一样,带给读者除建筑(或理论)本身之外的其他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始于对建筑的研讨,但未单纯地止步于对建筑本身的思辨。尤其在今天,从国家及人民的角度来思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我们该如何去创造属于自身的设计上的荣耀或鲜明特征,或者作为单位的个人,如何去有效学习并蜕变,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话题。后一部分内容定义在中国范畴,重点阐述了清代的宗教建筑及园林相关理念和历史。作者的博士论文为《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由此可见其对清代的这一范畴的建筑及相关内容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该部分内容通过三篇文章讲述了顺康雍乾四帝时期宗教建筑的建设、清代皇家园林以及清末江南私家园林。特别有趣的是通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横向对比,不难发现:其一,抛去园林本身的意境和造诣外,皇家园林本质上是统治者君临天下、贪大求全、重在占有的一种潜在价值观体现。这一点在历史上帝王南巡后对园林建设产生的观念影响,圆明园中外国传教士对海晏堂的建设有所体现;
其二,私家园林则更多的是“文人天地一壶中,玲珑妙相去无形”的理念彰显,正所谓“君子比德”“寄情山水”等人文情怀;
其三,鲜明的区别在于,皇家园林多为真山真水,私家园林多为假山假水。设计本身无高低贵贱,当其形式达到美的程度时,形式本身也是功能。但具体的设计群体、设计体量、设计的底层逻辑和目标会形成或大或小的差异。从国家和个人层面,都存在某种学习和效仿,最终的自我定位是最重要的。

由表及里,寻根问源。第一版块以文化视角重新解读熟悉的历史现象,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扩展性启发。在第二版块,则可归为设计批评,这个版块共七篇文章的篇幅,主要为对设计现象和引人关注的设计议题的相关讨论。无论是建筑和时尚的关系、明星设计师的存在还是关乎民生的设计等都是当代热议的话题。建筑本身追求的并非为时尚,而是特定场域的空间功能和精神或者说是某种文化意义,“百年大计”“坚固、实用、美观”等经典思想都体现了对时尚的追求。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在全球范围内都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时尚自然而然成为部分群体解读和赋予建筑的意义,例如书中提到的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某种意义上就被称之为时尚、魔幻的建筑。相比较设计是否时尚、是否为明星设计师出品,民生设计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装饰》杂志最初的定位是围绕衣食住行来进行研究。威廉·莫里斯除了对审美品质的丢失焦虑外,同时担心手工艺匠人失去工作。20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举办的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使得人们发现,平民设计的传统民居比当下设计师设计的宫殿更具有实用、民生和文化意味。这一系列现象带给我们“普遍关怀”的人文情怀思考,同时也告诉我们——烟花的灿烂是短暂的,路边的街灯则默默地、长久地指引着回家的路。乔布斯本身也作为一名“明星设计师”而存在,但远超乎设计师这个单一角色,或者说其设计理念更加强调系统性、用户体验而非产品外观本身。成功的设计某种情况下会成为成功的商业,但其影响力远大于商业和利润本身,而是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设计是人类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自然选择,是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具体手段之一。面向日常生活永远是设计师寻找设计机会的不二法门。”关于主动设计,方老师提到的这两句话可以言简意赅而又深刻地阐释给我们。设计的根源目的是服务生活,主动设计则是积极地对人们的自我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设计绝不是表现的某种形式或现象,而是存在背后更为深层次的逻辑,这才是对各类问题思考的根源。

以人为本,美善合一。第三版块,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归为“杂文集”。有关乎城市空间的伦理思考、住区和家的思辨、d.school访学分享以及部分游记案例和书评等。这部分的内容在目录中分成了两个小节展开,带给读者某种“心灵的波荡起伏”。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几乎每一代人在青中年时期,都主要生活或漂泊在某个城市之中,也有部分逐渐扎根在城市。从人文情怀的角度来讲,异乡不能够成为故乡,而原始的故乡在不断被改造,人们只能靠记忆或图像来想象曾经的故乡。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先生的“人文建筑”强调了“记忆”这一特定因素。此外,院落式住宅逐渐转化为垂直住宅,也是城市化的特点之一,但原始建筑带给人潜在的影响和留恋是无法消失的,就好比浏览器主页home的符号依然是一个带坡屋顶的小房子。设计的选择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和价值认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从批判的视角思考城市化,或许有其另外一面。过去很多年开始,人们对房子的渴求几乎达到贪婪的程度,究其内在原因并非单纯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而是在现实意义中,住区和家的意义及功能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的家基本是相对固定、单一的,甚至是祖辈相传的。但现在人们希望上班尽可能离单位近一些,避免通勤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交通费用;
小孩读书,为了更好的教育,不得不购买学区房,或者通过相应的政策获取入学资格后在学校附近租住;
除此之外,最好再有一套房子在安静宜居且环境优美的地方……诚然,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和居所,空间环境本身的发展和设计的出现也正是这一系列情况衍生的结果。所谓以人为本,是以多数人的需求为主,但从环境友好和公共资源的角度来讲,美善合一是全人类应该共同思考的一个点。

文集形式的专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间歇性,给了读者较大的阅读和思考空间或空隙,每篇文章是独立的个体,但所有的文章似乎像一个个节点一样编织成一张成体系的网。本书的诞生,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专著形式的角度来讲也作为一种典型供人学习。作者的前作《建筑风语》同样是文集的形式,本书有所不同的是对文章进行了归类,目录中设置了四个小节,或许也是作者有意改良的一个小细节。这本殿堂级著作《设计风眼》读罢合卷,作为读者,除基本的知识性收获外,依然有较大的触动。设计学研究离不开对历史的思考,离不开对民生的解读,离不开对当下实际环境和人群的分析。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同样带给读者较为丰富的启发,本书内容涉及范畴之广,体现出作者学识的渊博,以建筑学为根基,衍生出对设计学的深度思考。正如《装饰》杂志的最初定位一样,作者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全方面都是较为关注的。这也为广大后辈设计师和设计学研究者、教育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设计教育的本质也应该引领学生切实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解决不同群体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设计的真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欧阳东这样评价该书:“当今时代背景下,《设计风眼》可以成为设计界的史诗……使更多的人接触到设计门类的很多知识和现象,具备话题共鸣性、阅读广泛性和设计生活性”。笔者坚信,在历代前辈的引领和思想分享下,中国设计师和相关从业者会越发成熟,设计学研究会形成较为适合的新范式,中国设计也会更加璀璨和温暖人心。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建筑的“芯”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山居中的石建筑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设计秀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有种设计叫而专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听,建筑在诉说福建农业科技(2016年10期)2016-03-07

推荐访问:寻根 思维 超越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