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视角阐释

时间:2024-10-08 17: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溢彩,傅畅梅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地呈现了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属性的共生发展,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演进路径,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不是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简单套用,而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具体实际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合理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是以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的艰苦探索为依托的,无论何时,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都必须体现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探讨与详解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并以此来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深化。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呈现也明确了两个重要问题,首先是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此外也直接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本质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

(一)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规模始终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各国发展模式或现代化道路的主要依据。我国人口总数超14亿,人口规模巨大,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创造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把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主要路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才能更好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共同富裕”一词,直观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终极追求,并通过最为简单的表述宣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人民立场,同时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蕴。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条件下,努力实现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洞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路中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以后,以批判的视角阐释了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020 年底,我国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富裕也是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领导集体就预见了精神富裕的重要性,提出“两个文明”相协调,既要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也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更要注重二者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领导人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注入了时代精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崇高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共享发展也要坚持协调发展,在新征程上,实现物质富有、精神富足的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在我国的体现就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问题的理论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而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现代化,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牢牢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共谋人与自然永续发展。

(五)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大国风范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化血腥方式的批判与否定。我国不走西方国家殖民、掠夺、战争的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始终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矢志不渝地践行和平发展理念,在自身发展中兼顾世界发展。在新征程上,我国顺应全球化发展大势,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条历史主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和其本质内涵所决定的,因此,在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在理论层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并让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政治经济“两位一体”协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国家求建设、谋发展,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观察和指引我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武器,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和奋斗,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最初认识。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给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随着苏联模式弊病的暴露,我国领导人带领人民果断地从“学习苏联”转向“以苏为鉴”。在破除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历史局限之后,毛泽东开始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问题的研究入手,不再局限于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开始结合自身情况自主探索。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实行公有制是保障社会公平和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无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原因就是无产者看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为了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就只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程度受到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影响。在探索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2]第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一直以来压迫人民、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三座大山”的统治。毛泽东在1955 年7 月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3]毛泽东同志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探索是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源头,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为后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在苦苦追寻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也经历了很多坎坷。对于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归结吸收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优点,并深入反思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社会“四位一体”统筹发展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推向一个更深的维度。他指出,要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迷信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时代问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这一论断的提出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新飞跃,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邓小平还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我们不能只讲一个方面,要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总结过去最主要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单一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忽视生产力因素的发展会导致国家机器运转出现严重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仅要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特征,也要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统一。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江泽民的重要论述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推进到更宽的维度。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6]的重要论断。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其基本趋势是从着眼经济发展拓展到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位一体”多维度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基本上是以经济维度为中心,但是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前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基础上,从经济维度拓展到多种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5]习近平同志把党的领导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进入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改革发展困难重重,社会治理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党的领导能力得以充分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坚强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旗帜永远鲜亮,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

201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考察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8]2021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真正完成了从以社会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人”作出了基本界定。这里的“人”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中国人民。其次,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事业的基本立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史观,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本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的重要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1]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不断更新,各届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在接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特点不断创新发展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现代化的大背景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们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个多层次的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五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行丰富发展,破除了之前领导人的探索大多都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桎梏,说明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让社会主义本质付诸现实,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生态文明,尤其是政治领域“最本质特征的论断”,将党的领导上升到本质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2]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论述,从多维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且这种新认识是跟随着我国具体实际不断深化发展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于具体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无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到的,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如: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本质都是在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际进行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仍然焕发光彩,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对于生产资料的性质问题进行了根本上的剖析。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蓝图下,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实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中,不断促进分配公平、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带有时代烙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日益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央。各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和质疑也接踵而至,国内外一些人认为中国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等。这些言论显然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开展和呈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在各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领导人就实事求是地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时代解读。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有理有据地回答了姓“资”姓“社”的问题,破除了姓“资”姓“社”的禁锢,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再到如今,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从未停止,虽然在不同时代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解决自身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中不断实践得出的真理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唯一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中所包含的科学性、真理性不容置疑,中国的蓬勃发展给那些质疑的声音致命一击。

中国式现代化是命运与共的人类现代化新路,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先进性,并以强大的生命力贯穿于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我国人民对未来新社会的理想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人民生活的精神文明,着力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本质 共同富裕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回归本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10期)2019-08-13童年的本质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推荐访问:阐释 视角 本质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