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变迁历程、特征与展望

时间:2024-10-14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谷小兵 董虹池

中图分类号:G633.96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校体育中责任与问责的界定(18YJC890033)。

备注:null

作者简介:谷小兵(1973—),男,大学本科,副高级-中学高级; 研究方向为中学体育教育。

通信作者:董虹池(1994—),女,硕士研究生,初级-助教;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1911048@xdsisu.edu.cn。

普通作者:nul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校体育中责任与问责的界定(18YJC890033)。

作者简介:谷小兵(1973-),男,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育。

通信作者:董虹池(1994-),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邮箱:1911048@xdsisu.edu.cn

摘要:德育作为体育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寓德育于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经历了初步探索、巩固提高、改革探索和深化完善的变迁历程,并呈现出德育内涵持续丰富、德育要素日趋多元、德育渗透不断强化的变迁特征。据此,提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应凝练内涵要素,夯实体育学科德育教育基础;
提升育人实效,增强学生体育学科德育体验;
强化德育渗透,促进体育学科德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中学体育;
变迁历程;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体育学科德育

The changing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ing syllabus)

Gu Xiaobing1,Dong Hongchi2*

(1.Qingpu Teachers College, Shanghai 201700;

2.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d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humanities, Shanghai 202162)

Abstract: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basic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moral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reform exploration and deepening and perfection, and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moral connotation, increasing diversification of moral elements and deepening of moral penetr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should condense the connotation elements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 of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pene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change; Curriculum standards (syllabus); Physical education

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德育着眼于挖掘各学科教育教学要素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是提升德育实效、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举措。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1]。基于体育学科特点,探究体育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理解体育学科中所渗透的德育内涵是体育学科德育的落脚点。[2]中学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厘清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学体育学科的德育发展脉络,分析其德育变迁的规律与特点,本研究以建国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其变迁历程,梳理总结其变迁特点和启示,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促进德育与中学体育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与启发。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变迁历程

结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并考虑学校体育发展关键历史事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出台时间节点(详见图1),将历程划分为初步探索、巩固提高、改革探索和深化完善等阶段。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方向,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发展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指引,并呈现出鲜明的变迁特征。

1.1 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7年)

建国初期,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并未统一,随意性的体育教学较普遍。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学经验并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经验后,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建国后首个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即《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爱好劳动、集体主义精神等共产主义的品质被纳入大纲,并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3]到了1961年,《中学体育教材》中相关大纲内容要求进一步明确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素质,并在说明部分着重提出要提升学生体质,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4]

纵观该时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教育是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内涵。而该时期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初步探索体育课程教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政治功能的突出使得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1.2 巩固提高阶段(1978—1999年)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逐步成为政府与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实行草案)》重建大纲体系,其再次强调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中学体育教学目的,同时提出“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明确养成锻炼习惯。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重新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并首次融合体育学科特点,提出落实“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德育要素。体育学科德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开始逐渐转向关注个人价值的存在。[5]

1988年的体育教学大纲颁布于新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之际,同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明确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内涵进一步丰富。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的颁发首次开启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在思想品德教育层面开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意味着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正尝试转向学生个体。紧接着,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目的”中进一步提出“培养思想道德,陶冶情操”,并在选编教材的原则上,首次鲜明地提出以育人为宗旨的原则。

在此阶段,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中学体育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思想品德教育,此外,还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以育人为宗旨的选编教材原则。可以发现该时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促使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朝个性化、主体性、创造性、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体育学科德育逐渐在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大纲中体育学科德育要求缺乏针对性与导向性,使得中学体育学科德育较为抽象。

1.3 改革探索阶段(2000—2017年)

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6]。紧接着200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等,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更名“体育与健康”课程,并强调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选编内容也应遵循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构建原则,突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遵循“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实施建议方面,体育学科德育更加细化,其中,“体育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的提出,有利于体育教师正确认识和把握。紧接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确立了培养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改方向,重视“落实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并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育学科素养,明确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于学科素养。这使得中学体育学科德育不再追求宏观的指导,而是更加细化的关注学生需求与发展。

纵观该时期,教学大纲转向课程标准意味着中学体育学科的指令性课程文件转变为指导性课程文件,中学体育学科德育要素日益多元,且其内涵也愈加详尽,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已有了向“以生为本”的发展方向,而强调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的体育课程,其强调以体育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促使体育课程成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当然,围绕心理、生物和社会适应等维度为立论基础支撑体育教学,其指向中学体育学科德育不够明确,体育学科德育教育的实践也极易出现三维度分离割裂、标签化、口号化等问题。

1.4 深化完善阶段(2018年至今)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的实操性指导性文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各学科德育实施路径与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体育等课程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7]该工作指南指明了体育学科德育实施方向。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充分凸显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此外,该课程标准反映了新形势下对“以人为主”的新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学生本体价值,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回顾该时期体育学科德育的发展可见,围绕体育核心素养,中学体育学科的德育内涵愈加丰富立体,且精细化。在具体的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教育中,更加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此外,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体育教育既要关注学生技能学习与体质健康,更要长远考虑学生未来发展,[8]这为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学科德育教育的评价提供了可行性。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变迁特征

2.1 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内涵持续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经过持续探索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教育,中学体育学科德育逐步由单一走向全面。[9]第一,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体育学科属性进一步明确。“健康第一”、“体育品德”等体现体育学科特征的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内涵属性逐渐凸显。第二,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个性化、主体性得以强化。建国初期,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更多关注辩证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后,逐渐在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育人为宗旨等成为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已有了向“以生为本”的发展方向;
2018年后,中学体育学科德育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育学科德育内涵逐步呈现出精细化特征。

2.2 中学体育学科德育要素日趋多元

德育要素逐渐成为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重要议题,中学体育学科德育要素逐步从孤立迈向了统一。由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新时期,相关中学体育学科德育要素更多的呈现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的与性质板块。进入新世纪的改革探索阶段,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诸元素多集中于“体育品德”,并用不同层级的行为动词予以阐述,[10]强调以体育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深化完善阶段,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课程理念等维度系统规划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整体落实,同时将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发展与核心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体育学科素养的协同提升。

2.3 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不断强化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不断强化体育学科德育的渗透。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有关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发现,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由导向逐步走向深入。[11]建国初期,“劳动卫国”思想主导下,与劳动生产、军事化训练相结合,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大方向,成为了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主要素材。改革开放以后,“体质与健康论”思想主导下,在增强体质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开始增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方面的题材。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思想主导下,已有了向“以生为本”的发展方向,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强调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渗透德育教育。而2018年后,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体育精神等有机融入中学体育课程,实现从“育体”向“育人”的转变。

3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发展的展望

3.1 凝练内涵要素,夯实体育学科德育教育基础

尽管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要素日趋多元、内涵持续丰富,但依然很难详尽其内涵与要素。新课标中除了“核心素养内涵”“跨学科主体学习”中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以外,其他板块的体育学科德育要素阐述较为零散。[12]为此,需高度凝练中学体育学科中相关的德育教育内涵及其要素,夯实体育教师挖掘德育教育价值、探索德育教育机制的体育学科德育教育基础。

3.2 提升育人实效,增强学生体育学科德育体验

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育德能力关乎体育学科德育的实践成效。[13]体育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体育学科育德意识,准确把握学生在塑造灵魂、涵养品德方面的实践育人体验。同时,体育教师应把握体育学科本质,以体育学科教学方式的隐性精准育德,将体育学科德育真正落实到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此外,体育教师应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乃至自身言行举止等方面作为示范,促使学生通过中学体育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体育品德。

3.3 强化德育渗透,促进体育学科德育深度融合

解决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的标签化、口号化问题,需积极探索其学科德育同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4]其一,强化德育渗透需熟悉掌握新课标中体育学科德育教育,尤其是跨学科主题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
其二,强化德育渗透需内化体育课程实施取向,并尽可能的优化体育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中学体育教师设计德育教育融合于体育课堂时应根据新课标与新教材的要求,重视从设计表现性中学体育学科德育目标与任务,到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再到基于中学体育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最终形成核心素养,并促使体育与德育深度融合。

结语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性课程文件,是蕴含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元素的落脚点。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发现,中学体育学科德育呈现出德育内涵持续丰富、德育要素日趋多元、德育渗透不断强化的变迁特征。可以说,中学体育学科德育是中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也是中学体育学科育人的实践体现。为此,需要探究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变迁的规律与特点,汲取历史智慧,回应当代培养时代新人需求,引领中学体育教师增强体育学科德育意识、提升体育学科育德能力,并在凝练内涵要素、提升育人实效、强化德育渗透中促进德育与中学体育学科的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9-04)[2024-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J].体育学刊,2023,30(03):1-8.

[3]韩印华.新中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4]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49.

[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6.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吕玉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J].人民教育,2017,(18):44-47.

[8]尹作亮,戴俊,王立杰.建党百年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变迁历程、特征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03):91-97.

[9]胡小清,唐炎,刘阳等.近30年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基于《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报告》的文本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6):82-97.

[10]鲁红.基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某省内本科院校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5):19-28+52.

[11]王晖,杨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定位和路径——基于高阶思维的视域[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04):16-24+95.

[12]张红信,刘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22(08):69-74.

[13]赵洪波,刘泽磊,姜勇.道德赋能:学校体育育德实践的新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1):60-63.

[14]王宇,郑冠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未来向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3,39(04):110-118.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教学考试(高考地理)(2020年4期)2020-11-17——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教学考试(高考数学)(2020年1期)2020-11-16——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0年1期)2020-01-02——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9年12期)2019-12-17——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赢未来(2019年33期)2019-12-17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初中体育学生体能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新课程·中旬(2016年9期)2016-12-01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略论中学体育教学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9期)2016-11-23

推荐访问:德育 新中国 变迁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