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生活艺趣

时间:2024-10-14 17:25:01 来源:网友投稿

郑培凯

人活在世界上,要活得有目的、有意义、有趣味,要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经验,这样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有无限的生机和乐趣。

生活要游于艺

关于艺,孔子讲到,做人要“游于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生活中要游于艺,才能成为完整的君子,有能力,有德行,有风度。在汉朝时,游于艺就是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实这就是教育和生活的关系,道、德、仁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是艺,是六艺,以这种方式让我们认识世界。游于艺的解释,从汉朝经学开始,就一直有人在解释。朱熹在宋朝时从一定的哲学高度来阐释,他讲到游就是玩物适情,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法等。近代解释很有趣的是蔡元培,他在德国学了康德的哲学,他觉得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艺术教育。古代有六艺,六艺之中都包括了艺术修养,经历代的发展,不管是文学、雕刻、书画、诗词歌赋、小说、剧本,包括建筑、美术工艺,都有美育的作用。美就是追求理想,追求美好的生活。

审美的智慧不只是中国,西方也一样,亚里士多德讲美就是秩序、均衡和稳定,心里得到一个平衡,得到和谐,才生活得有滋有味。对艺术有兴趣的人,可以读宗白华写的《艺境》。宗白华是很了不起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不是按照死板的学术方式来讨论美,他了解中国传统的美和西方的审美传统,认为雅和俗都能得到艺术的感染,对文化有不朽性的发展,还特别讲到写实和幻景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都有非常好的发展,这是人类亲身经历的历史文化累积。美是和感官有直接关联的,比如在视觉艺术方面,中国传统的书画、雕塑都体现了视觉艺术的发展;
在听觉方面,如音乐、戏曲方面都有发展;
在味觉方面,餐饮本身也是味觉的审美。人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大地上,对生存空间有所认识,这是一种触觉的延伸,最显著的文明展现就是建筑和园林。人类对于审美感官的接触,关于嗅觉的探讨比较弱,在宋朝时,大家对于品香、气味讨论得比较多,后来慢慢淡下去;
西方喜欢讲香气,讲香水。所有这些对感官的反映,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都因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赋予了审美的认识与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通过书法、古诗、茶道、园林等得以淋漓尽致地诠释和发挥。我以汉字书法、中国茶道、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园林为例,谈谈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何以提供文化资源,为中国文化开创新机做出贡献。

书法

古人讲究“书画同源”,对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一视同仁,不只是强调艺术工具选用的材质、文房四宝、更重要的是人生活在天地间的生命体悟,对人类以聪明才智介入宇宙万物的和谐思考。中国山水画讲究天人合一,有留白,留出阴阳调和的空间。写字也如此,包世臣有一句话“常计白以当黑”,就对书法构局的空间处理展示了艺术思维的超越性。现代艺术家往往说这是对线条空间的处理,其实,还不只是线条的问题。邓石如讲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有松有紧,有开有合,这是艺术创作的心灵体会,对宇宙与人际关系的认识,其中当然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世界观。齐白石说画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涉及了艺术家对自然现实世界的介入,体会个人艺术创作要超越凡俗,体悟精神超升要高于生活现实的认识,也就是创造审美的境界。

书法不只是线条艺术,不只是空间之中的线条流动。这个流动有两个层次,一是物理性的,和视觉目光有关,和肢体脉动有关;
二是和书写的文学内容相通,和书写传统的文化底蕴相关。书法的内容与书写的艺术发挥是紧密联系的,对书写内容的文学体会,显示了文化传承的关怀与继承,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与历史累积的审美情趣,这才能凝聚成一种持续发展的书法艺术。

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里写的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流落江湖,在江南见到李龟年,都是无家可归的天涯沦落人,深有感触。诗中的江南不是今天的江南,而是长江以南的长沙、潭州。李龟年是开元天宝最了不起的乐师之一,出入宫廷豪门,光彩无限,现在却流落江湖,吃饭都成问题。遇到李龟年是暮春时节,芳菲飘零,风景优美,人事全非,连杜甫也没有饭吃。国破家亡,这是什么样的心情?感觉无限凄凉。写字可以联系到唐诗,不同艺术门类可以相通,因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可以通过书法,给人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叫所有的大书法家都摹写。有意思的是,唐代摹写的书法大家,如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连原来写错的字都摹出来,以表现王羲之的原作样态。黄庭坚的草书写得好,笔力苍劲,龙飞凤舞。米芾写的《苕溪诗卷》,每个字都充满力量,既有狂放的地方,又能收住。闻一多曾经说过,写诗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写字也如此,在收放之间找一个均衡。

宋朝对生活审美,说一般人都有四项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只有行家办得了,也就是要提升审美意识,才能办好与生活情趣相关的闲事。到了晚明,在生活情趣的审美追求上,继续有所提升,书画、茶道、建筑园林、瓷器、昆曲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我对晚明精致文化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发现古人善于利用传统的审美资源,并有创新性的发展。反观今天在市场上看到的所谓精致审美产品,并不懂得借鉴前人的审美累积,这值得我们反思。审美和创新的精神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艺术家与工匠有了审美的修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所体会、浸润其中,对艺术创作有所感知,才会全心投入、乐在其中,才会臻于艺境、有所发展。

艺术天才和文化环境,表面看来是不相干的,但天才的艺术展现却与时代的文化环境有关。晚明的江南,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出现了许多讲究精致文化的文人墨客,撰写了许多有关审美的书,进行审美的思考,比如高濂的《遵生八笺》、许次纾的《茶疏》、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他们对精致文化所展现的艺术追求,做了一些总结与提升,归纳出一些艺术审美的规律,开创人类文明艺术想象空间,是值得参考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文化艺术创新。

茶文化

传统生活审美,在茶道发展的历程中,就很有启发意义。喝茶本是件简单的事情,在唐朝之前通常还加入葱姜、茱萸等配料一起饮用,后来怎么由“纯吃茶”变成一种道了呢?这个过程就涉及审美思考,为日常生活赋予了文化意义,从物质性提升到精神性,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形成了茶道。陆羽写了一本《茶经》,指出喝茶有道,创制了24种茶器,要有仪式,要品味,品味就是有一种味觉的审美。茶道和园林的关系,即强调喝茶要有优美的环境,到了明朝最为显著,饮茶的场所经常是设在园林里,可以是私人的后花园,是僧舍道观,甚至在风光明媚的自然环境中摆设茶席。茶道和雅致生活的目的就是提升人的文化修养,有思考自我生命的环境,在闲适的氛围中喝茶,可以感受时空融汇的和谐,让整个人平静下来,进入空灵的境界。

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茶学著作,其最大的贡献,是把饮茶提升到精神境界,超越了原来解渴解乏的物质性效果,赋予了饮茶以精神体悟的性质,开启了茶道的天地。

隋唐时代喝茶,先做一个茶饼,磨成末,然后在锅里煮出泡沫(沫饽)。宋朝也基本如此,不过发展了击拂拉花,开创了点茶与斗茶的传统。日本茶道的抹茶就是沿袭中国唐宋朝的喝茶习惯。日本茶道的独特发展,是强调寺庙茶道的宗教性,仪式性特别强,对于茶的品味、物质性的口感以及多元的审美向度则有所欠缺。中国明清以后喝茶的方法,改为芽叶冲泡,直到今天还是茶饮的主流。这和明朝政府的规定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穷苦,关心民瘼,不准上贡龙凤团茶,因为唐宋喝的饼茶非常讲究,皇帝要喝惊蛰时候采摘的茶。惊蛰比清明早一个月,下令茶农去采刚刚露头的茶尖,三五万人上山,只能采一点细芽,完全是劳民伤财。

明朝人讲喝茶要有境界,一是提高生活品位,二是要提高文化修养,三是要有雅趣。明代文人讨论喝茶,如徐渭《煎茶七类》,就说只和没有世俗名利心的人喝茶,而饮茶的环境也很重要。什么样的环境呢?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谭把卷,才适合。许次纾在《茶疏》里讲得更详细,说适于喝茶的场合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闻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从这里可以发现传统的文人雅士讲究的情趣。

从历代饮茶的主流风尚来看,喝茶的器具也会变,讲究的茶盏釉色也不同。为什么茶器会变,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喝茶的风尚变了,茶器自然也就变了。所以,在唐朝要用浙江的越窑青瓷,就如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说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瓷给你带来了千峰翠色的联想,这也是唐代皇室使用精致秘色瓷茶碗的原因。宋朝喝茶的风尚改变了,要打茶拉花,击拂出白色的泡沫,要用绀黑色的瓷碗来衬托,最讲究的是福建建阳一带出的建窑黑瓷。建盏黑釉盏也是日本人最崇拜的,他们以为来自天目山一带,讹称为“天目盏”。宋朝人斗茶一定要用建窑黑盏,因为要比拼白色泡沫的持久性。到明朝又不同了,明朝开始讲究喝绿茶,芽叶冲泡,用白色的茶碗或青花瓷,可以衬出青绿的茶叶,感受到春天来临的气息。明末清初之后,有了发酵茶,用紫砂器,像福建、广东、潮汕,喜好味道浓郁的发酵茶,如乌龙、铁观音等,杯子也很小,出现了所谓的工夫茶。茶器的变化是有道理的,是味觉审美和视觉审美的集合,与茶饮趣味、品位有关。

园林文化

讲到园林,中国古代就有皇家园林,如司马相如《上林赋》的描写,集观赏、游逸、狩猎等功能,其中还养各种珍奇怪兽。宋朝以后的园林,以文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活雅趣为主,叠山理水成为主要构筑形式。现在存留的江南园林基本保持了这种文人雅士追求的审美理想。士大夫园林审美,最主要是营造天人合一的空间,造的是小宇宙、小天地,晚明计成说“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把钟灵毓秀的花木竹石凝聚在后花园里,有假山,有流水,有可以栖息的亭台楼阁。园林之美主要是园主与巧匠的审美结合,所谓“七分主人三分匠”,士大夫文人雅士有钱盖园子,是决定规划的资方,施工造园的人都是工匠,在叠山理水的过程中是有工匠的审美传承。今天苏州园林大多数都是重新恢复的。拙政园的设计最初是第一代园主王献臣请文徵明规划的,之后经历了很多沧桑,拆拆盖盖,还曾经驻过兵。可是今天修复出来的,整个风格还是明朝一脉,为什么?那是因为工匠有其非物质文化传承。计成写的《园冶》中讲到审美传承的重要,传承有两方面,一是主人盖园子有眼光,有想法,有审美意境,二是工匠盖园子有技术,有审美的技艺,是两方面的配合。这就是文化传承没有断的好处,假如文化传承完全断了,那么今天要盖园林,没有文化传统可以依据,说不定就是学法国人或者意大利人,盖一个像凡尔赛宫一样的园林,就没有中国园林了。中西园林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顺应自然环境。意大利的罗马式园林影响了法国和欧陆的园林,呈对称的几何图案,壮观宏伟,是人驾驭自然的、人定胜天的设计。凡尔赛宫,枫丹白露,俄罗斯的宫殿园林都是开阔的、几何形的、对称的园子。中国园林不是这样,日本园林学中国的园子,都是小桥流水,小中见大,虚实相济,叠山理水,像山水画一样,对风水都很讲究。风水的基础就是对于自然的观察,山北是阴,山南是阳,河的北岸是阳,南岸是阴,因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太阳照射是从赤道那边照射过来,这是对阳光的理解,所谓的风、水最基础的就是大自然的环境。

苏州园林是最典型的中国园林的展现,主要的园林都归类为世界文化遗产了。苏州所有的园林都是明清以后不断改造、不断修缮的,但是传承没有断,审美韵味还在。

苏州园林最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四处,即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接着又有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列入,都值得仔细观赏。过去苏州介绍园林只按最初建园的年代排列,完全不管园林的历代兴废,也不管园中的亭台楼阁是否晚期构筑的,总是说北宋的沧浪亭、南宋的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园林。现在知道园林的兴衰、废弃与重建,不再以最早文献记载为依据,而是以实际营建的情况来介绍了。这样很好,也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呼吁的,只有据实介绍,才能呈现文化遗产的传承,让人们知道园林审美的意趣从未断绝殄灭。

苏州园林的沧浪亭以前外观是一片苍茫,北宋苏舜钦构筑之时,从郡学(今文庙)东望,“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只剩下一湾水,但意境依稀还在。修复后的沧浪亭保留了古朴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回到了古代。

拙政园在荷池旁建了一座香洲画舫,是文徵明题的字,极为雅致,曲径通幽不说,还互通款曲,好像整个园子充满了活泼泼的生命。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园子叫留园,有一架临水的紫藤,对应着池塘水榭,让人感到春天如锦绣般灿烂。江南园林造园的实景、虚景和你的心景,都在文化传统、文学传统中融为一体。特别重要的是懂得怎么因地制宜地借景。杜甫诗写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文学想象带来的灵感,远望可以看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无穷无尽的雪山山脉,眼前的小溪又可联系到大江东去,不尽长江天际流。文学想象的传统,给造园带来了“以小见大”的灵感。

小园静观为主,大园动观为主,前者网师园,后者拙政园。我个人觉得所有中国好的园林都是美得不得了,可以景观,可以游览,可以栖息,可以徘徊。中国传统的园林,叠山临水,春夏秋冬不同,就是活的景观。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认为大地山水都是活泼的,从审美的感受中,可以发现他们追求与体会天人合一的关系。

中国文化传统深厚,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挖掘体会。我们强调艺术,其实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修养,是希望中国14亿人都要有一些艺术底蕴和品位,要体会这个民族几千年给我们提供的文化与艺术资源,让我们整体民族得到艺趣与艺境提升。不只是培养几个艺术家得了这个奖那个奖,重点在于整个民族的品位和修养,整个民族对社会秩序道德的理解。这也是蔡元培提倡美育的初心,是有前瞻性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艺趣,艺趣就是对艺术有兴趣,对人生的真正内涵有所追求。对于世界有审美的眼光,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强大,建立丰满的人格。人的生活都应该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而幸福和美好是文化传统可以提供的。我们教育儿女的时候,考试固然重要,但是其他的生活艺趣也很重要。天人合一虽是一句老话,但却不是空话,对环境我们希望和谐,在发生冲突之时,可以和而不同。

讲艺术与文化传承,是因为艺术和文化传承可以引导我们走向真善美,而人类的理想就是要追求真善美。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香港分会主席

(本文系作者在第24届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论坛艺术精神专场”的讲座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园林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清代园林初探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古代园林里的“美人”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推荐访问:文化与 传统 生活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