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重维度聚焦课程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4-10-15 11:00:06 来源:网友投稿

谷曼 刘维亮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具体举措,专业课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课程特色契合度不够、同课程应用的结合度不足等问题。文章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提出围绕信念、情怀、担当三重思政教育维度,聚焦内容特色和课程应用两个方面的课程特色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介绍了该思路在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本科专业课的具体实践及其效果,同时建议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并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合作,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专业课;
课程特色;
思政维度;
海洋环境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084-06

课程思政是上海市教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指引下,在教育部的具体指导下,为实现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于2014年率先试点开展的[1]。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担负着直接为国家培养各个专业领域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因此,专业课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比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专业课教师不同于思政课教师,每个教师的思政素养存在差异,不同专业课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等也存在具体差别。因此,如何把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做好、做细,提升各门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由两名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和一直从事高校专业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合作,针对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开展的思考和探索,并以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地质学本科专业课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自全国全面推开以来,得到全体高校教师的积极响应,截至笔者检索相关文献的2023年12月,知网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论文就有3.5万篇之多,其中核心论文1500多篇。高校教育工作者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施路径、教学实践等角度,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直从事高校思政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和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课教师,笔者发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课程思政和课程特色契合度不够

高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直接面向培养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的学科门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2个,每个门类下又可以按照一、二级学科进行分类并包含多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开设十几门到几十门不等的专业课程。处处有哲学,处处有思政。不同专业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每门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特点。因此,课程思政要无缝衔接、深度融合专业课程,就需要考虑其专业特色并密切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特色来展开,但目前这方面工作仍存在不足。

一方面表现为课程思政的内容宽泛化,有的教师将必修思政课的内容照搬到专业课课程思政中,有的教师的课程思政内容甚至成了“万金油”,同样的课程思政内容这门专业课在用,那门专业课也在用。课程思政没有课程的特色,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内容和课程特色缺乏有效的结合和科学合理的共振点,课程和思政呈现出“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其哲学是指导具体学科的科学。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很活跃、富有思辨精神的阶段,如果课程思政仅是举例,而没有对课程思政案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进行系统提升,学生没能从理性角度内化认可马克思主义,课程思政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二)学以致用,课程思政和课程应用的结合度仍显不足

高校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社会需求,每个学生最终都要就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如果能紧紧结合专业应用,突出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一方面能坚定学生对本专业和职业规划的信心,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其立志通过努力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责任和担当。但如果没有与专业应用结合或结合度不够,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意识方面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出现课程思政与课程应用、学生就业脱节的现象,这无疑违背了党中央推行课程思政工作的初衷。目前,有意识、系统地将课程思政和课程应用结合得比较好的情况并不普遍。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的三重维度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为课程思政是一个体系,专业课教师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前者较少也较难系统地从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了便于非思政类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操作,笔者根据教育部所提出的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高校思政教学的积累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提出从信念、情怀、担当三个思政教育维度来开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信念维度主要的目标是建立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科学性的认识。理性和思辨精神是人的基本特征,对一个问题,只有从理性上充分理解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转化为内在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行为[2]。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就是因为对科学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前赴后继地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课程思政信念维度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信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信念,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信念,对现阶段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大政方针的科学认识和坚定信念等知识点。

情怀维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对党、国家、民族、人民、集体和事业的深厚感情,简言之就是培养家国情怀。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怀是人内在深层次感情的升华,相对于信念维度的科学性,情怀维度更注重人的感性认识,情怀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人最深层次的渴望、热情、奋斗和牺牲精神[3]。

担当维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能于担当的个人素养。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最终要通过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人行为来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来担当[4]。勇于担当是产生自觉担当的内化意愿、决心和行为,能于担当是培养能够担当的见识、意识、能力和品行。以上三重维度和具体知识点细分见表1。

三、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地质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一)体现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着力点提取

1. 海洋环境地质学课程内容特色的聚焦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海洋环境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环境、地质环境和海洋地质环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海岸带及海洋中的地震与海啸、崩塌与塌岸、滑坡与海底滑坡、泥石流与海底浊流以及滨海地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典型海洋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形成机理和防治措施,并结合课程实践,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具有地质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特点。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如何合理有效地勘探开发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体系,是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科学综合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海洋环境地质学课程的内容特色是运用多学科知识讲授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并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海洋环境地质问题,属于大地学的资源环境领域,这些内容特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党中央的“绿色发展理念”联系比较紧密,也最为直观,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5]。所以我们提炼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特色就是“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并围绕这两个着力点讲授其他相关思政要素。

2. 海洋环境地质学课程应用的聚焦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重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其目标是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数创造了全国11%的经济总量,超过了13万亿元人民币[6]。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首创、具有百年历史的华南著名学府,一直为广东和港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质人才。中山大学从1924年建校起便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学学院成立于2008年,建院之初便提出面向南海、服务珠三角的办学思路。经过十余年建设,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并列全国第三。毕业生大多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辐射区域就业,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为海洋科学专业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服务国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海洋环境地质学由环境地质学发展而来,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城市环境地质,并因此而产生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城市地质学”[7]。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和地质环境矛盾比较突出。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向海图强,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节点。从国家海洋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中山大学的区位优势、就业优势、服务优势来看,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我们把本课程应用的课程思政着力点放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并有机融入其他思政要素。

(二)围绕三重教育维度体现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围绕上述课程思政建设信念、情怀、担当三重教育维度的目标和内涵,立足海洋环境地质学课程内容特色和课程应用的思政着力点,我们对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地质学专业课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见表2。

在做课程思政设计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在聚焦课程特色方面,有一些思政案例可能并不能同时很好地体现课程内容特色和面向应用两个方面的思政着力点,如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章节中“地质信息与地质信号的关系折射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案例,课程应用思政着力点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不宜生搬硬套,可以仅设计联系最紧密、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思政着力点。

对案例的思政教育维度和知识点进行提取时,同一个思政案例可以体现一个或多个思政教育维度,在同一个思政教育维度里也可以提炼出一个或多个思政知识点。如地震与海啸章节的“中国汶川地震后的救灾重建与日本福岛地震后核废水排放的对比”这个思政案例,不但可以提炼出信念维度的知识点,而且包含“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崇敬和学习”的情怀维度知识点。此外,在信念维度还可以提炼出多个课程思政知识点,如“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对多难兴邦的认识和中华民族必定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等。同理,同一个课程思政知识点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思政教学案例中,如担当维度的“为国分忧、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行为”知识点,在海洋环境地质学的目的和任务章节的“大湾区的人地矛盾以及党和政府对海洋环境地质问题的重视和部署”中有体现,在泥石流与海底浊流章节中的“海底浊流的危害及观测研究难度挑战”案例中也有体现。同一个课程思政知识点反复出现,容易给学生过度思政的印象。遇到这种情况,为避免课程思政内容分量过重,一般只设计和案例内容最贴近、最直观、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思政维度和知识点。

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往往遵循以下原则:融合最贴近课程内容、最易被学生接受的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不可分量过重,要做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对不同维度的知识点的安排要错落有致,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接受课程思政教育,避免有被灌输的感受。此外,课程思政的设计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根据时政热点、学科研究进展、学生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三)实践效果

海洋环境地质学专业课经上述课程思政设计后,已经针对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2021至2022学年和2022至2023学年开展了教学实践。我们针对同一个教学班、同一个任课教师讲授的另一门尚未进行如此设计改革的专业课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比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普遍反映经过设计的课程比没有经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多样化、更有层次,也更无痕;
自己对课程和专业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增强了自己立足本专业奉献海洋事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对自己的专业更有信心了,学习专业课的劲头也更足了。因此,我们认为这种从信念、情怀、担当三重维度入手,聚焦课程内容特色和课程应用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正确的,也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对其他专业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思考及建议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优化课程思政没有止境,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主导者。相对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往往思政功底比较薄弱,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容易出现对思政知识点把握不够准确、理论高度不够、思政知识缺乏系统性等不足。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不断学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合适的思政元素准确、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才能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同时,可以借鉴本研究的经验,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取长补短,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虞丽娟.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2017-07-20(14).

[2] 张成相,杜秀娟.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四维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15-17.

[3] 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人文杂志,2017(6):68-72.

[4] 黄蓉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97-106.

[5] 孟阿丽,柳友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教育理念更新的深层影响[J].学术界,2022(1):193-201.

[6] 首次采用“一会三地”模式!2023大湾区服贸会来了[EB/OL].(2023-11-28)[2023-12-06]. https://www.cnbayarea.org.cn/city/dongguan/zxdt/content/post_1?143011.html.

[7] 朱锦生.城市地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1989(3):61-63.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商情(2017年33期)2018-01-24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师·上(2017年12期)2018-01-13“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科技视界(2017年27期)2018-01-04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大陆桥视野·下(2017年12期)2017-11-2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36期)2017-10-21

推荐访问:课程 维度 专业课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