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贵 袁永友 黄颖格
(1.武汉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0;
2.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2)
中欧班列(英文名称China Railway Express)是中国——欧盟铁路联运班列的简称,指在中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按照固定的车次、线路运送进出口货物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最关键的载体,中欧班列2012年在武汉市开通时称“汉新欧”(武汉—新疆—欧洲)线班列,全程10324公里,运行时长17天,目的地为捷克的梅林克,是武汉最早跨越亚欧大陆的铁路货物运输。在此前后,我国其它一些城市也开辟了中欧货运通道,如“渝新欧”(重庆—新疆—欧洲)线、“郑新欧”(郑州—新疆—欧洲)线、“蓉欧”(成都—欧洲)线等。2016年6月,为集中调配全国运输资源,中国铁路总公司统一启用了“中欧班列”运输品牌。武汉“汉新欧”又称为中欧班列(武汉)。2016年10月,全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部署了五年内中欧班列发展方向及建设任务。2020年5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后疫情时期中欧班列发展专门作出了部署,强调全力支持抗击疫情,坚持“敞开受理、应运尽运”,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打造丝路数字班列的目标。研究中欧班列(武汉)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班列+”模式,打造一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铁路运输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欧班列(武汉)专线从武汉东西湖出发,国内线路主要包括湖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国外主要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捷克,运行约1.1万公里,中途停站中亚、西亚、东欧,业务范围辐射西欧,是一条定点、定时、定流量的双向来回国际货运班列。
图1 中欧班列(汉新欧)运输路线
中欧班列(武汉)开通前,作为内陆港,武汉在外贸物流通道的选择上有局限性。当订单货运量大时,只能通过长江水路运输转海运、或者公路运输转运的多式联运。中欧班列(武汉)开通后,武汉市外贸进出口货物选择通道增加,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欧班列运输的时间是海运时间的一半,发出频率高,货运流动性快,降低了进出口货物部分运输成本,提高了对外贸订单的反应速度。
中欧班列(武汉)铁路通道与产业的匹配度更高,给武汉市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更加快速的选择。中欧班列(武汉)将湖北生产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化工原料、农业机械设备、铝边框、注射器、背包等货物运往亚欧沿线各国,进口法国红酒、俄罗斯木材、德国啤酒等。武汉依托“九省通衢”米字型铁路货运快速通道,有序衔接“一带一路”国家和长江经济带的合作企业,为武汉企业走出去,欧洲企业走进来提供了条件,推动疫情后武汉国际产业链全面复苏。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铁路联运空间布局广阔,东西贯通。以东是长江经济带,依托国际航运水道长江,可以深度沟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贸合作;
以西是连接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大动脉,促进中西部地区及境外国家的外贸物质交流。形成国际水陆联运物流大通道,加快与东亚地区、欧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经济互利共赢的全球局面。
中欧班列(武汉)的运行让武汉市与沿线各国的合作更加便利和亲密,不断优化铁路线路布局,不仅可以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为武汉市提供更多的外贸红利,也可在亚欧大陆提高武汉知名度,加速武汉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开通至德国、法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捷克、乌克兰、匈牙利、比利时、西班牙及中亚五国等多条线路,辐射欧洲28个国家,60多个城市,合作国家地区共计34国、76个城市。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欧班列运行一度受到影响,但中欧班列建立起来的武汉与国外的友好关系没有受到影响。疫情初期,武汉及全国一直受到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医疗救助物质的捐赠。当我国局势好转而国际爆发疫情时,中国努力给予各国医疗物资和经验,包括向日本、韩国、老挝、蒙古、荷兰、坦桑尼亚、英国等20个国家捐赠医疗物资。
2020年3月28日,首趟从武汉始发的中欧班列(武汉)X8015次列车4月14日抵达德国北威州杜伊斯堡港货运场站,这是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的标志。此后,中欧班列的国内主要城市也全部恢复了去程运输。截至5月31日,中欧班列(武汉)总共发运1729列,合计承运货物货值约418亿元,班列重箱率高达98%。其中2020年合计开行81列,7218TEU(去程38列,回程43列,承运了大量本土生产的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疫情防控物资到欧洲。
2020年6月20日,来自湖北邮政10710件,共计2.75吨国际邮件欧班列(武汉)首次运往欧洲。这批国际邮件最终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再由波兰邮政分拨至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全世界“闭关抗疫”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武汉)冲破层层阻碍,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欧洲方向国际航空邮路不畅和邮件积压严重的困难,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武汉力量”。
评价中欧班列的总体经济效应需要科学的完整的指标体系,但从宏观角度看中欧班列(武汉)对疫情前后提高武汉外贸核心竞争力、实现物流运输高质量性发展,打造国际品牌具有多重效应,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欧班列(武汉)运价上的比较优势效应
中欧班列运价比航空费用少了一半以上,比水运缩短一半时间,对进出口企业颇具吸引力。中欧班列相较海运的优点是速度快、运量大,且在目的地城市的终点站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位置,有利于后期交接的国内运输等多式联运,大大缩短了货物运送到门的时间和距离,对进出口货物运输吸引力强。
以发往英国的货物为例,根据一家国际物流公司给出的报价单,当重量在300-1000KG区间,中欧班列收费11RMB/CBM,而海运+快递DDU7.5RMB/CBM,在价格对比上海运似乎便宜,但在时间效率上,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有25-20天的时效,而通过海运运输无法确定时效区间,预估在45天左右。
表1 铁路双清DDU费用和时效
表2 海运+快递DDU(双清不包税)费用
(二)带动武汉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低成本效应
自中欧班列(武汉)开通以来,武汉市通过阿拉山口、满洲里等五个物流通道,构成“一主多辅、多点直达”的物流网站结构,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局面,贸易畅通效应明显。由于中欧班列(武汉)助力外贸企业对外贸易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现金压力降低,近些年来,大大促进了武汉对外贸易的增长。武汉东风标致汽车、武钢维苏威耐火陶瓷制品、长飞光电子、冠捷显示器、富士康电子、东风雪铁龙发动机、迪卡侬服装及体育用品、卓尔飞机等产品,通过中欧班列(武汉)往返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畅销欧洲国家。
根据武汉商务管理部门2019年5月31日发布的数据,5年来,湖北省与沿线国家合作总额达478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货物贸易额的28.2%;
贸易增长相对最快的是蒙俄及中亚等7国,从2013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逾百亿元。另据新华社的相关数据,民营企业更加青睐中欧班列。2013年-2018年,湖北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贸易总值占比为51.7%,达2470.4亿元。
2019年,武汉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52.2亿元,增长22.3%,高于全市整体增速9.2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总值的26.7%。其中,出口465.2亿元,增长15.3%;
进口187亿元,增长43.8%,大部分是通过欧洲专列进出口的货物,促进了省内外的外贸发展。以商品品类分析,国内优质民生产品相继走出去,目前出口至欧洲的产品有宁夏枸杞、英德红茶、江小白高粱酒、芝麻油等商品,五年间从3720种增加至4264种,为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提供了内生动力。中欧班列(武汉)的运行具有多种低成本因素是毋庸置疑的。
(三)打造“班列+”模式的“磁石效应”和“辐射效应”
中欧班列是联通亚欧大陆的实体纽带,除为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大外贸效应以外,为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机遇和外部效应。
1.中欧班列(武汉)为全球抗疫做出了特殊贡献。在欧洲各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为沿线各国送出了必须的医疗物资和紧缺的抗疫设备,为恢复各国经济注入了信心。疫情发生后国际海运空运一度中断和航班调整,国际货运十分困难。中欧班列迅速恢复运营,发挥了独特优势。如从中国发出汽车零件,通过中欧班列,照常下线生产,相关企业逐渐复工复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
2.中欧班列(武汉)促进了武汉及周边地区的贸易增长。在疫情造成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外贸货源地节点和运输通道受阻,中欧班列运输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对外资和内资进出口企业的吸引力,大量的企业将订单及生产基地转移到武汉、荆门等地;
黑龙江、福建、广东等众多木材贸易商纷纷来武汉投资建厂,助推武汉形成一级木材交易市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为内陆地区的贸易增长提供了内生动力;
此外,武汉市与湖北省宜昌、荆门、襄阳,实现四地互联互通。
3.中欧班列(武汉)强化了资源要素汇聚功能。它围绕国际投资、物流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解决冷链物流短板,发挥了货源聚集和要素汇聚的“磁石效应”和国际物流的“辐射效应”,特别在多渠道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方面,中欧班列(武汉)以运带贸、运贸一体化,通过直采、直购、全程溯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商、贸易商等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对于国内销量较好的产品,在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进行销售。为武汉搭建国际贸易供应链平台,促进中资银行“走出去”,推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内陆自由贸易区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拓展武汉服务和金融业链接世界的绿色引擎效应
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武汉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特别是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光谷金融港、光谷生物城、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等一批专业园区,为武汉服务贸易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动力,服务贸易规模居中部第一。几年来中欧班列带动了仓储、分拨、转运、拆拼箱等增值配套服务,促进了冷链物流,通过冷藏集装箱租赁、药品冷链等业务的运营。不仅推动了多式联运增值服务,增强了班列市场化运营能力,还丰富了各类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在运行上,除常态化运行的“公共版服务”外、既有专门为大型出口企业提供的“定制版服务”、又有随到随走的“散发版服务”,还有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拼箱版服务”,强调个性化服务,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效应。在金融机构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市场化营运的成果。截至2019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9家一级分支机构(包括19家子行,47家分行和13家代表处)。目前中欧班列(武汉)正在加速跨境电商交易、提速海外仓建设、优化物流线路、金融发展和差异化的服务策略方面,成为拓展武汉服务产业链的绿色引擎。
中欧班列(武汉)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财政补贴减少或取消,返程货源不足、区域竞争激烈、铁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后疫情时期,有些问题可能更为突出,需要逐一解决这些制约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随着武汉全面复工复产,中欧班列(武汉)的运营已成为促进武汉疫后经济振兴的抓手之一。2020年4月3日,商务部印发《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作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利用中欧班列服务武汉复工复产,利用中欧班列铁路运输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小的优势,培育武汉作为节点城市的发展潜力,优先保障运输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光电产品、化工原料等重点行业物资,推动恢复企业既有供应链和产业链。
为此,特提出以下思考:
(一)制定中欧班列(武汉)发展新政策
1.申请中央财政设立“后疫情时期中欧专列(武汉)发展基金”。鉴于武汉是疫情损失最早最严重的城市,资金应以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主,针对疫情防控中的短板和需求进行补贴,与武汉其他恢复供应链和产业链补贴的项目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后疫情时期与中欧班列相关的物流项目和重点企业。
2.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对中欧班列(武汉)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给予财政支出支持。重点支持中欧班列冷链物流设施发展的关键技术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发展中欧班列(武汉)运输。
3.税收优惠政策支持。(1)对积极支持疫情防控的紧急物资运输和积极捐赠抗灾物资的企业,免征一定期限的企业、特别中小外贸企业的企业所得税;
(2)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购置设备,允许税前一次性扣除或全额退还;
(3)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企业,由企业申请,依法办理延期缴纳税款,规定最长期限等措施,降低通过班列运输的企业交易及运输成本负担。
在后疫情时期,适当减少企业货物从工厂生产后运输到公司再转运到铁路集散中心的费用成本,利用互联网科技,打造适合武汉中欧班列的专业化货物物流园区,加大优惠的办公场地以及租房政策力度,鼓励各类外贸企业集聚武汉发展。
(二)打造“班列+”模式,改善外向型营商环境
各地中欧班列创造了许多“班列+”模式,如“拼多多”+“接力跑”模式、“保税+出口”混拼模式、“班列+跨境电商”模式、“班列+公路”模式和“班列+多式联运”模式等。针对武汉市的发展特点,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打造各类“班列+”模式,不断开发潜在客户,丰富货物种类,延伸外贸路线,完善供应链,扩大产业的辐射力和武汉对外开放水平。
武汉市可以发展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积极举办国际性展会、线上线下国际会议吸引更多潜在的商业伙伴;
可以利用武汉市的知名度,建立属于武汉市独有的线上线下平台,与阿里国际、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等线上平台合作,鼓励进出口商学习并发现利用这些平台更多优质客户。在线下发展国际性物流园区,智能化操作,减少人力成本,为贸易一体化奠定基础。
武汉市可以合理规划资源的配置,利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协定,推进友好谈判机制,鼓励国内各企业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分散化,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建立集物流、外资、产业等统一协调的灵活机制。
(三)优化外贸物流网络,实现“智能化”发展
建立统一的运输信息沟通平台,加快中欧班列联通各国的速度和效率。在多式联运方面,统筹推进中欧班列(武汉)与其他运输的协调合作,根据产品的特殊性,实现物流无缝对接。积极构建中欧班列专属的,集入关、清关、班列物流查询等操作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化查询平台,尽快实现中欧班列(武汉)运输“简便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根据(武汉)班列现有多式联运的条件,建立起有速度、有质量、有保障的“三有”运输监督模式;
打造物流产业链集群,加强组织协调,加速完成铁路口岸建设;
建立物流协调机制,合力解决中欧班列(武汉)遇到的不同方面的困难,实现报关、报检、清关等流程网络化;
完善武汉市通关口岸的建设,争取在武汉市内进行通关检查,避免在阿拉山口与其他省市班列造成拥挤状况,减少了特殊时期的运输排队时间,完善中欧班列(武汉)运输支持政策。
(四)打造中欧班列(武汉)品牌,优化物流运输路径
中欧班列(武汉)应该树立起中欧班列品牌在货物运输行业的品牌效应,打造起一个快捷高效、实惠安全的多式联运的国际化货物运输品牌。在服务、速度价格等方面,争取最优化,保障中欧班列(武汉)通道服务质量,打造中欧班列(武汉)的品牌和国际化、便捷化的运输通道。
合理布局,优化运输路径。中欧班列(武汉)的线路布局要以最短的运输时间经过更多的国家、地区,统筹布局物流运输。中欧班列(武汉)运行中可以考虑分支运行,从阿拉山口按照列车车节进行分支,在终点汇合,以扩大中欧班列(武汉)的辐射范围,取得更多外贸资源,不断增加来回货运量,减少空返情况;
全面建设绿色线上通道,完善海关、银行、铁路等部门网络式流程,实现线上报关报检智能化操作;
同时拓展货物资源,整合线路,融入城市产业链,让中欧班列(武汉)品牌唱响全球。
(五)创新武汉综试区发展经验,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据统计,我国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国内外散客跨境网购更不计其数。跨境电商发展滋生出国际货运的强烈需求,为中欧班列的货源提供了充分保障。武汉是全国3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一,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综合园区平台、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正在建设之中。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武汉要用3年时间引进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5万人以上。2020年6月4日,商务部发布支持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发展24条措施,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和支持中欧班列(武汉)发展。跨境电商要利用各类新媒体营销方式,让中欧班列(武汉)走入武汉“朋友圈”。在跨境电商平台,如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平台上,优先为客户推荐中欧班列的运输方式,利用“运输+视频”的互联网沟通,提高中欧班列(武汉)的知名度,改善优化其运输机制,吸引更多的货运订单。
(六)补短板、打基础、管长远,化政策优势为发展优势
目前,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为武汉争取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均制定了具体发展政策,武汉市要补短板、打基础、管长远,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武汉目前是国内开通运营中欧班列的核心城市之一,在经济恢复发展中,改善武汉市受损的外贸物流经济,发展中欧班列(武汉)也是最重要抓手之一。武汉市要在现有的政府支持条件下,激活武汉市创新创业活力。由于疫情对武汉就业的影响较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政府应提供就业、创业补助,积极推进大学生在武汉就业、创业,提供3-5年的政策产业扶持,不要让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准人才流失,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猜你喜欢武汉市班列中欧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中等数学(2022年1期)2022-06-05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城市勘测(2022年2期)2022-05-09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年3期)2021-06-28中欧民间大使——季波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运动(2017年4期)2017-05-17“一带一路”的火车头中欧班列商业文化(2017年14期)2017-04-20建筑师行迹中欧Coco薇(2016年4期)2016-04-06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