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时间:2024-09-11 09:50:21 来源:网友投稿

刘万才 李跃 王保通 李好海 冯小军 刘媛 彭红 吕国强 张光先 王玲 赵中华 王晓杰 康振生

摘要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新毒性小種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条锈菌; 跨区域全周期; 绿色防控; 技术体系; 大区流行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24150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green pest management technical system

for wheat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in China

LIU Wancai1, LI Yue1, WANG Baotong2, LI Haohai3, FENG Xiaojun4, LIU Yuan5, PENG Hong3,

L Guoqiang3, ZHANG Guangxian6, WANG Ling7, ZHAO Zhonghua1, WANG Xiaojie2*, KANG Zhensheng2*

(1. 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novation Center, Beijing 100125, China; 2.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Stress Resistance and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Yangling 712100, China; 3. Henan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Zhengzhou 450002, China; 4.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5, China; 5.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1, China; 6.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D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Dengzhou 474150, China; 7.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Yuanzhou District,

Guyuan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Guyuan 756000, China)

Abstract

Wheat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is a major disease posing a threat to wheat production across Chinas wheat production regions. Since 1949, substantial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ts prevalence, occurrence area, and frequency of epidemics.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new virulent races and abnormal climate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has led to new changes in epidemic patterns and disaster mechanisms, posing severe threat to wheat production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virulent races, sexual reproduction, infection cycle, and large regional epidemic patterns of 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 sinc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the past disease management experience, adheres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ombin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measures, addressing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zoning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mula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terme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a basis, wholecycle management as a focus, and crossregional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a guarantee” proposes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accurat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monitoring variation of virulent races, early source control,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and emergenc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tegrates and builds a crossregional wholecycl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ystem in zonal areas, including the oversummering and variable area, winter reproduction area (overwintering area), and spring epidemic area. Through largescale trials and demonstrations in the major epidemic areas of wheat stripe rust, the proposed strategy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with control effect exceeding 85%, pesticide usage reduced by over 10%, and the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by more than 5%. Following extensiv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across the main wheatproducing areas of the country in 2022-2023, the severe epidemic trend of wheat stripe rust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epidemic area has reached a new low, disaster losses have been reduced,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has been guaranteed.

Key words

wheat stripe rust;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crossregional & comprehensive period; green pest management; technical system; regional epidemic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大范围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曾多次在全国和部分麦区大流行或特大流行,其中1950年和1964年曾造成全国小麦减产60亿 kg和32亿 kg,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小麦条锈病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小麦条锈病一度得到较好控制,出现了减轻趋势[12,57]。但是,近年来,由于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毒性小种频繁变异,加之气候异常变化,小麦条锈病流行频率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发病面积543.52万hm2,防治面积978.26万hm2,共造成小麦减产(防治挽回损失+实际损失)242.49万t;2020年-2021年,小麦条锈病连续2年在全国偏重流行,全国预防控制面积分别达971.49万hm2和985.03萬hm2,防治后实际发生面积分别为439.52万hm2和 451.73万hm2,共造成小麦减产分别达203.43万t和225.65万t,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813]。为此,我们结合“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新小种产生及毒性变异机制,以及病害跨区域传播流行机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1416],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集成构建了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4,1719],为构建完善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小麦条锈病的持续高效治理奠定了基础。

1 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的基本含义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各个流行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2025]。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必须实施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策略,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所谓“跨区域”,就是“跨区域联防联控”,即将全国小麦条锈病的治理放在一个层面,通盘考虑、联防联控,通过加强越夏易变区的防控,降低发病菌源基数,减少向冬季繁殖区(越冬区)传播菌源的压力,推迟和减轻该区域的发病时间和发病程度,进而减少向春季流行区传播菌源数量,最终达到减轻全国病害流行的目的。所谓“全周期”,就是“全过程周期管理”,即着眼小麦条锈病全年大区发生流行规律,从全国病害流行的每一个周期开始至该周期结束,关注条锈菌越夏阶段、小麦播前苗后整个生育期实施全过程病害管控,在病害流行的各个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尤其是加强以往管理相对薄弱的条锈菌越夏阶段和有性生殖环节的防控,提高病害整体治理水平。所谓“绿色防控”,就是“减药控害、绿色高效”,即以铲除越夏区自生麦苗、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加强秋播药剂拌种等预防控制措施为基础,将病菌基数控制在较低水平,减轻越夏区向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再向春季流行区等病害下游流行区传播菌源的压力,后期以精准测报为依托,实施科学用药、精准防控和统防统治,提高病害大区联合防治效果,实现减药控害,提升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水平。

2 条锈菌的侵染循环

小麦条锈病菌属专性寄生菌,必须生活在活体植物上才能存活,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包括在小檗上的有性生殖和在小麦上的无性繁殖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在自然界交互发生,构成小麦条锈菌完整的侵染循环(图1)。

2.1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新毒性小种产生的主要途径。该阶段主要发生在转主寄主小檗上,包括发病小麦上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传播至小檗上、担孢子侵染小檗形成新的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传播侵染小麦引起小麦发病等环节[16]。1)冬孢子产生与存活。冬孢子是影响小麦条锈菌进行有性生殖的关键因素,我国西北、西南小麦条锈病菌策源地,在自然条件下,在春季或秋季小檗抽出新叶时,小麦植株上、麦秸垛上或田间杂草上带有存活的冬孢子,在田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成为侵染小檗的初侵染源[2627]。2)担孢子侵染小檗。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传播到小檗上后,可直接侵染叶片组织,在叶片正面形成性子器和性孢子,随后进一步在叶片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16,2829]。3)锈孢子回传侵染小麦。在小檗上产生的锈孢子传播到小麦叶片后,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小麦叶片,形成胞间菌丝、分化为夏孢子堆和夏孢子[30]。

2.2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主要表现为以夏孢子形态在小麦生长季节完成多次再侵染,该阶段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和春季流行4个环节。1)病菌越夏。该阶段为夏季最热的7、8月份,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西南麦区,以及西藏和新疆等高海拔山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期间病菌会发生多次再侵染,以保留一定的菌源数量[2324,3035]。2)秋苗发病。条锈菌越夏后传播到附近小麦秋苗上,侵染秋苗发病后再经过2~3次再侵染,在秋苗上扩繁,形成一定的菌源量,进入越冬阶段。3)病菌越冬。随着冬季来临,当旬平均气温降低至1~2℃时,条锈菌进入越冬阶段。在冬季最冷的12月至次年1月,旬平均气温低于-6~-7℃的山东德州、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一线以北,条锈菌不能越冬,而这一线以南以东的广大地区,冬季最冷月旬均温一般高于上述温度,小麦地上部叶片带绿过冬,条锈菌可安全越冬。其中,陕南、鄂西北、豫南及西南麦区冬季气温较高,小麦仍能正常生长,条锈菌在冬季仍能进行侵染扩繁,形成春季病害流行的主要侵染菌源[25,3640]。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后,随着气温回升,侵染繁殖加快,形成大量夏孢子,并借助季风和气流,传播至湖北、四川、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小麦主产区,病菌在小麦上经过3~4次再侵染,造成春季流行[1,4,4144]。因传入时间早晚和气候适宜情况,每年病害流行程度出现轻重等差异。

3 条锈菌的大区流行规律

通过多年研究,植保科技工作者将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区域划分为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三大区域。

1)越夏易变区。主要包括西北和川西北的甘肃陇南、陇东、定西、临夏、甘南,陕西宝鸡,宁夏固原,青海海东,以及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云南,贵州等西南高海拔山区,新疆,西藏等高海拔冷凉山区[15,45]。其中,西北地区海拔 1 500~1 800 m 的小麦种植区域是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菌源区,其自生苗提供有效菌源的时间为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秋苗提供有效菌源的时间为 10 月中旬至 12 月下旬。每年夏季最热月份,条锈菌在该地区自生麦苗和晚熟

图1 小麦条锈菌生活史及侵染循环[14]

Fig.1 Life history and infection cycle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in China

春麦上越夏后,将菌源传播到附近早播的小麦秋苗上,首先引起当地秋苗发病,经过2~3次再侵染,在秋苗上积累一定的菌源量,借助秋季的西北风等气流,向条锈菌冬季繁殖区(越冬区)传播,引

起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小麦发病。近年来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西南越夏区可能是影响我国黄淮冬麦区南部和东部条锈病流行的又一“菌源中心”[46],该结论仍需在今后的实际观测研究中确定。

2)冬季繁殖区(越冬区)。主要包括西南盆地、云贵低山河谷、豫鄂汉水流域等麦区,以及西北、华北的低纬度、低海拔麦区等,以陕西关中西部灌区、渭北旱塬麦区为重点[38,47]。该地区冬季最冷月旬均温不低于-7℃,条锈菌可以夏孢子形态继续侵染繁殖,或者以菌丝状态在病叶上或基部叶鞘上越冬[14,4849],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这一区域也即春季菌源基地。次年春季,随

着气温回升,春季菌源基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开始传播扩散,或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 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潮湿结露,病害扩展蔓延加快,产生大量的夏孢子,借助春季盛行的西北风等气流,夏孢子借助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到东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引致春季流行危害。

3)春季流行区。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以及河套春麦区的内蒙古、宁夏等大部麦区,是小麦条锈病春季防控的重点,也是影响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区域。每年春季以后,随着气温回升和降雨增多,以及东南风盛行,当条锈菌越冬菌源借助气流传入并侵染该区域小麦后,引起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小麦主栽品种的抗病性、传入菌源数量和时间,以及春季的降雨、温度等气候条件成为影响病害能否大面积流行的关键因素[4243,50]。

4 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4.1 防控策略与目标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集成构建了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術体系[17]和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策略。计划到2030年使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一般年份发生面积控制在200万hm2以下,发生区平均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条锈病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稳粮增收的可持续治理目标。

4.2 分区防控要点

4.2.1 越夏易变区

该区域治理的核心是:压低菌源、防止条锈菌变异和阻遏菌源向外传播。

1)阻遏条锈菌有性变异。在西北小麦条锈菌越夏易变区,在小麦田周边中间寄主小檗比较密集的区域,推广实施阻遏条锈菌有性生殖防变异技术,通过遮盖小麦秸秆堆垛、铲除麦田周边的小檗或者对感染条锈菌发病的小檗喷施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控制发病,从而阻断条锈病菌的有性繁殖,进而降低条锈菌变异几率[13,51],以减缓小麦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的产生速度,防止品种抗性丧失,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年限。

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在西北和西南小麦条锈病越夏易变区,推广实施结构调整生态控害技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尽量压减小麦种植面积,改种油菜、薯类、豆类、蔬菜、中药材、青稞等,通过减少越夏区的小麦种植面积,降低秋季条锈菌初始菌源基数[52]。

3)铲除夏秋自生麦苗。在每年夏秋季7月-9月,推广实施越夏菌源压减技术,对越夏易变区的小麦田及其周边的自生麦苗采取机械铲除、深翻深耕或喷施除草剂杀灭等措施,减少条锈菌寄主小麦自生麦苗的数量,以减少越夏区菌量和向秋苗传播菌源的数量[4,46]。

4)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充分利用小麦品种的抗锈性,推广种植小麦全生育期抗病品种[7,19]。在品种选用上,推广实施抗病基因(品种)合理布局技术,采取多抗源品种进行布局,注意合理搭配与冬季繁殖区和春季流行区抗病基因不同的小麦品种,减轻发病,减少菌量,阻止病原菌传播。

5)加强秋播药剂拌种。在西北、西南等小麦条锈菌越夏易变区,全面推广药剂拌种,实施小麦秋播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全覆盖。应用具有内吸传导性的三唑类高效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坚决杜绝白籽下种[46,53]。

6)依据天气适期晚播。根据当年秋播期的天气条件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适期晚播,推迟小麦出苗,防止冬前旺长,降低秋苗感染率,减少早期菌源量。

7)注重秋苗监测防治。加强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和动态监测,早发现、早防治,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压低秋苗菌源基数。

8)科学开展春季防治。春季小麦返青后,加强病害监测预报,根据田间发病情况,当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采用三唑类等化学药剂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12,44]。

4.2.2 冬季繁殖区(越冬区)

该区域治理的核心是:压低菌源基数,防止菌源外传,控制后期流行。

1)合理布局抗病品种。采取多抗源品种布局,注意选择种植与越夏易变区和春季流行区不同抗源的品种,有条件的地方尽量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推广间套作防病技术,采取小麦与大麦、玉米、马铃薯、蚕豆、蔬菜等其他作物的间作或套作,增加物种多样性,减轻病害发生[4,52,54]。

2)小麦秋播药剂拌种。邻近越夏易变区,以及越夏菌源先传入区,小麦秋播时根据品种抗性,结合小麦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治,选择戊唑醇、吡虫啉等高效内吸传导性杀菌剂或种衣剂拌种或包衣,杜绝白籽下种。同时,根据气候条件适期晚播[4143]。

3)秋苗期防治。小麦秋苗期加强田间病情调查,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发现病情时,开展“带药侦察,打点保面”防治,压低早期菌源基数[46,53]。

4)春季病害防治。早春依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尽早进行防控,采取“防早、防小、防了”措施,压低前期基数。针对重点区域实施菌源阻截和应急防控。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当田间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4.2.3 春季流行区

该区域治理的核心是:早发现、早防治,严防病害大面积流行。

1)推广抗病品种。在协调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注意选择种植成株期抗病品种,避免种植与越夏易变区和冬季繁殖区相同抗源的品种。

2)加强早期监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推广实施精准监测预警技术,及时掌握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的病情动态。采用早期诊断、自动化孢子捕捉等先进监测手段,结合田间调查,早发现、早预警,及时掌握当地病害发生动态,科学指导防治[37,5455]。

3)科学用药防治。在黄淮南部靠近冬季繁殖区的麦区,小麦苗期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措施,控制早发病田;小麦生长中后期当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推广实施应急防控技术,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控制病害流行[4243]。

4.3 推广机制

4.3.1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强化行政推动,压实属地责任,确保防控资金,制定防控方案,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提升保障能力[1718]。

4.3.2 提升监控能力

各地要充分利用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监测站点和防控设施建设,在重点发生区建立小麦条锈病田间系统监测点和区域应急防控分中心,完善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体系,提高病情测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实施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提供技术保障[1718]。

4.3.3 搞好技术示范

开展当地主栽品种抗病性的监测与评价,开展条锈病防治新药剂、新技术试验,集成推广条锈病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形成适合当地的防控技术方案,在病害常发重发区分区域建立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指导所在区域防控工作[1718]。

4.3.4 強化宣传培训

加强对小麦条锈病防控意义和防控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树立防病保粮安民意识。加大对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农户的培训。在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关键季节,组织植保农技人员、乡村植保员等深入一线,开展防治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1718]。

4.3.5 加强技术协作

不断完善农科教协作机制,研究小麦条锈病可持续防控关键技术。结合实际,细化技术措施,明确主推技术,强化技术落地,提高防控效果;推进区域联防和统防统治,达到控制源头区、保护主产区、降低损失率的目的,不断提高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技术水平[1718]。

5 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情况

5.1 示范推广情况

2021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全国锈病防控团队组织制定了《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18],并依托全国植保系统、农业科研院所及试验站等,分别在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平凉,四川绵阳,湖北荆州、襄阳,河南南阳,青海西宁,宁夏固原等不同流行区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形成了各个小麦主产区以小麦条锈病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近3年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超过20万hm2,其中2023年推广应用12.17万hm2,对控制病害的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在全国推广应用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植保体系开展多层次大范围技术培训,点上试验示范与面上技术推广相结合,促进了技术的快速推广,对提高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治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5.2 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在小麦条锈病不同流行区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示范区小麦条锈病平均防治效果85%以上,平均单产提高5%以上,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10%以上,最高减药50%,绿色防控覆盖率60%以上。其中,河南邓州示范基地2023年现场验收结果表明,通过示范应用该项技术,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增产7.6%、比对照增产21.9%,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85%、减少农药使用量294%(表1)。从全国看,每年至少使病害流行降低2个发生等级,发病面积减少333万hm2,减少粮食损失500万t,减少农药用量10%以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升显著。

5.3 病害治理成效

2021年以来,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等项目支撑,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安排部署,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以提高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治理能力,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重任,先后制定了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和小麦条锈病分区防控技术模式[1718],在小麦条锈病常发流行区大力推广以条锈病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年推广应用面积超过300万hm2。每年从病害周期流行的各个环节抓起,治早、治小,压低菌源基数,尤其是加强了有性生殖阶段和越夏阶段的防控。一是实施小麦秸秆遮盖封垛、铲除麦田周边小檗和对发病的小檗喷施烯唑醇、三唑酮等措施,降低小麦条锈菌毒性新小种产生的几率;二是越夏易变区,在条锈菌越夏期间实施土地深翻和铲除自生麦苗等措施,减少自生麦苗发生,降低条锈菌越夏菌源量。三是强化小麦秋播药剂拌种,2021年-2023年,全国小麦秋播拌种面积率分别达到90%、92%和94%,其中条锈病流行菌源基地达到95%以上,明显推迟和减轻了小麦秋苗条锈病的发生,减少了秋季菌源基地的发病程度和外传菌源数量。四是强化早期监控和后期统防统治。在小麦秋苗期至越冬阶段,加强病害调查监测,实施“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和“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策略,压低越冬菌源基数;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病害流行趋势和防治指标,以及小麦“一喷三防”措施,大面积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从而将病害流行控制在了较低水平,初步实现了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的目标。从近几年的流行情况看,在2020年和2021年全国条锈病连续偏重流行的背景下,2022年-2023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发病面积仅为51.37万hm2,约为发病高峰年份的十分之一(图2)。

6 问题与展望

6.1 不断强化小麦条锈病流行各环节预防控制措施落实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具有长期性,在短期内难以根除。依据以往病害治理经验,条锈病每经过几年有效治理,广大农户和生产管理部门就会产生麻痹思想,放松警惕,开始在落实种植抗病品种、秋播拌种、翻耕铲除自生麦苗等菌源地治理措施上打折扣,加之随着毒性新小种的产生,主栽品种抗性丧失,遇到气候适宜年份,病菌繁殖加快,造成菌源积累和病害在一定范围较重程度流行[29,46,52]。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与小麦条锈病长期斗争的思想。在坚持做好病菌毒性小种动态监测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病害监测预警,强化病害流行各环节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4,7,5658],不断根据病害治理最新进展,细化防控技术措施和方案,实现小麦条锈病持续有效治理,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6.2 不断强化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阶段研究

“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的有性生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研究证实了有性生殖是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14,51]。为提高治理能力,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条锈菌有性生殖在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及地位[56];研究有性生殖阶段对病害中长期流行规律及灾变机制的影响,通过监测条锈菌毒性小种产生和变化动态,提出小麦条锈病长期和超长期(5~10年)发生趋势预测意见和治理对策建议,科学开展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阶段的研究与有效防控[59]。

6.3 不断强化小麦条锈病全周期系统治理理念

小麦条锈病在我国跨区域周年发生流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自成体系。因此,开展小麦条锈病跨区域联防联控,从全国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控制出发,必须树立全周期系统治理的理念[6062],不断优化和完善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提高可持续防控能力[19,26,49]。一是强化联合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按照条锈病流行区划和大区流行规律,进一步建设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加密布设监测网点,配备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设备,实施监测站点联网和监测数据共享,提升条锈病监测预警能力[4,49,63]。二是强化菌源基地治理,持续压低源头区菌源基数和外传菌源数量[46]。三是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控。鉴于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发生流行,各个流行区相互依存,在加强菌源基地治理的基础上,各流行区在品种选择上要统一布局,在防治上要一体行动,春季流行区要根据菌源传入区的发生动态,及时加强预防控制工作[4,1718,21]。四是强化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能力建设。一般情况下,如能落实前期各项预防措施,病害偏重流行的可能性极小,但若遇个别气候特别适宜,部分地区预防措施落实不力的情况,病害势必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加重流行。必须强化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不断培育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提升应急防控能力,一旦出现病害加重流行趋势,立即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控制病害流行,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万才,王保通,赵中华,等. 我国小麦条锈病历次大流行的历史回顾与对策建议[J]. 中国植保导刊,2022,42(6):2127.

[2] 刘万才,赵中华,王保通,等. 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控的植保贡献率初析[J]. 中国植保导刊,2022,42(7):59.

[3] 马占鸿.中国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1):16.

[4] 陈万权,康振生,马占鸿,等.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0):42544262.

[5] 劉万才,刘振东,黄冲,等.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

[6] 刘万才,卓富彦,李天娇,等.“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作物植保贡献率研究报告[J]. 中国植保导刊,2021,41(4):3336.

[7] 陈万权.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 植物保护, 2013, 39(5): 1624.

[8] 韦士成,谢中卫. 2017年安徽省临泉县小麦条锈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12):5759.

[9] 王永芳,王孟泉,郭朝贺,等. 河北省2021年小麦条锈病发生及防治实践[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2):157159.

[10]宁党锋,钱丰,张文斌,等. 2020年咸阳市小麦条锈病流行概况及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10):9699.

[11]吕国强,彭红,曾娟,等. 自然重发年份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防控效果规模化评估[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8):4549.

[12]郭海鹏,范东晟,冯小军,等.陕西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防控实践与体会[J].中国植保导刊, 2021,41(3):8688.

[13]许艳云,杨俊杰,张求东,等.湖北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特点与关键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2):100103.

[14]康振生,王晓杰,赵杰,等. 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393453.

[15]陈文.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田间产生和活力及其有性生殖在青云贵的发生[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16]赵杰, 张宏昌, 姚娟妮,等. 中国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J]. 菌物学报, 2011, 30(6): 895900.

[17]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EB/OL]. (20231024)  [20240315]. http:∥www.moa.gov.cn/xw/zxfb/202310/t20231024_6438994.htm.

[18]刘万才,赵中华,王保通,等.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8):7476.

[19]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1—2022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EB/OL]. (20211013)[20240315]. http:∥www.moa.gov.cn/gk/nszd_1/2021/202110/t20211013_6379265.htm.

[20]谢水仙, 汪可宁, 陈杨林,等.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传播与高空气流关系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3): 203209.

[21]CHEN Wanquan, XIE Shuixian. Ecological zone and interregional dispersal of 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 [C]∥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Protection and Plant Nutrition, 1999: 276277.

[22]李振岐, 曾士迈. 中国小麦条锈病[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80190.

[23]刘孝坤, 洪锡午, 谢水仙, 等. 陇南南部条锈菌越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1): 916.

[24]曹世勤, 金社林, 段霞瑜,等. 甘肃中部麦区小麦條锈病菌越夏调查及品种抗性变异监测结果初报[J]. 植物保护, 2011, 37(3): 133138.

[25]潘广, 陈万权, 刘太国,等. 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冬调查初报[J]. 植物保护, 2011, 37(2): 103106.

[26]吴立人,牛永春. 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5): 4653.

[27]陆宁海, 詹刚明, 王建锋,等. 我国小麦条锈菌体细胞遗传重组的分子证据[J].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6): 561568.

[28]赵杰,赵世垒,彭岳林,等. 林芝地区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与分布[J]. 植物病理学报, 2016, 46(1): 103111.

[29]刘尧,陈晓云,马雲,等.甘肃陇南感病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起提供(初始)菌源作用的直接证据[J].植物病理学报,2021,51(3):366380.

[30]杜志敏,姚强,黄淑杰,等.青海东部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资源调查与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9,49(3):370378.

[31]姜玉英,曾娟.  2006年西北川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夏概况和有关问题的探索[J]. 中国植保导刊, 2007, 33(1): 1719.

[32]劉孝坤,洪锡午,谢水仙,等. 陇南南部小麦条锈菌越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1): 916.

[33]谢水仙,彭于发,张平高,等. 湖北省小麦条锈菌越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1): 4248.

[34]万安民,张忠军,金社林,等. 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J].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5(1): 9092.

[35]李明菊. 云南省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的研究现状[J]. 植物保护, 2004, 30(3): 3033.

[36]曹宏,兰志先. 陇东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与持续控制对策[J]. 植物保护, 2003, 29(2): 3941.

[37]王新俊.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监测预报技术探讨[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9): 3637.

[38]马占鸿,石守定,王海光,等.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区的气候区划[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S1): 1113.

[39]姚强,郭青云,闫佳会,等. 青海东部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调查初报[J].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41(5): 578583.

[40]谢水仙,陈万权,陈扬林,等. 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与治理[J]. 植物保护学报,1997, 24(1): 2934.

[41]曾娟,姜玉英,霍治国. 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 科技导报, 2011, 29(20): 6872.

[42]苏东,吕国强,张弘,等.  2019—2020年度河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 2021, 41(2): 4446.

[43]李佩玲,牛雯雯,宋霞,等. 山东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应对策略[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18): 7175.

[44]王鹏伟,刘章义,冯小军,等. 陇南、陇东和关中地区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J].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8): 11531160.

[45]马占鸿,石守定,姜玉英,等.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J].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55462.

[46]陈万权,刘太国. 我国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规律及其区间菌源传播关系[J]. 植物保护, 2023, 49(5): 5070.

猜你喜欢 菌源锈菌越夏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遗传(2023年8期)2023-08-25禾谷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年12期)2021-12-02果树安全越夏四注意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越夏茬蔬防虫工作要赶早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越夏黄瓜坐果难 巧用措施多坐瓜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3期)2018-09-10越南黄檀锈菌与锈菌瘿蚊关系*林业科学(2017年7期)2017-08-30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6期)2017-05-30一种杨树锈病天敌昆虫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陕西林业科技(2016年1期)2016-08-04

推荐访问:条锈病 跨区 防控

版权所有:天豪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豪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豪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36114号-1